文化与文明:大学应担当守护与传承的重任

佚名 次浏览

摘要:何谓文化?何谓文明?专家们解读纷纭,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文化和文明不应该仅仅凝固在学者的穷经中,停留在历史的故纸里,而应该活在当下,有整个社会的主体精神和作为来打底。教育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专家们对此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文化和文明不应只凝固在文人学经、停留在历史的旧纸上,而应活在当下,以全社会的主体精神和行动为根基。教育自然应发挥其守护文化的重要作用。大学作为教育的“重镇”、文明的传承之地,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方面,理应承担起一些责任。《礼记·大学》在谈大学之道时开宗明义地指出:“物有本末,事有始末,知其先而后,则近道也。”大学的活力应根植于文明深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这是“本”也是“首”,而不是仅仅把自己看作是工具理性思维指挥棒下的职业培训机构。如果没有这个理念,其实就意味着大学放弃了“教育”的核心意义。在文化传承上,大学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教师道德修养的培育

教育的功能,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教师的引领作用来实现,师德的力量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大学教师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不容小觑,具有明确、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游刃有余,成为学生前行的引路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传统经典中,关于师德修养的内容十分丰富,虽然几千年过去了,但师德修养的认识和方法仍然具有不可否认的价值。传统的师德观念以儒家伦理为基础,以《论语》《礼记·学记》为例,教育家孔子一生以教书育人为乐,“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论语·述而》),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永业》),提倡追求至上,“朝闻道,暮可死”(《论语·立人》)。 他以“仁己为本”(《论语·颜渊》)精神自勉人民日报社,并认为“吾筑山挂号网,未至而止,吾筑平地,虽覆一筐水而行”(《论语·子涵》),足以成为后人教师自我反省的典范。

文化素养_素养文化的短句_素养文化励志句子

《礼记·学》对教师的全面修养作了详细的阐述。开篇即说:“君子欲化民、立风,必学!玉不琢娱乐圈头条,不成器;民不学,不识字。故古之君王立国、治民,以教为先。”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兴办学校、兴办教育,是教化民风的第一要务。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定位。

师德不是靠有理有据的道理来说服学生孤寡老人,而是靠丰富的学识和高雅的文化品位所形成的主观精神。师德信念对教育者的职业承诺和教育水平有重大影响。教师的专业态度不仅涉及学生对教师的个人评价,而且体现出教师人性的光辉,直接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自由气质的养成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素养文化励志句子_文化素养_素养文化的短句

传统文化的本质是道德精神,是以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影响社会、凝聚人心。在高校中,专业师生关系相对松散,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操和意志直接教育的机会和时间较少,沟通往往更多依靠教书育人。因此,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展现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意志,让师德魅力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春风吹来”、“春雨濛濛”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素质。发挥教师“学而为人,为世效劳”的作用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的课题。追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传统道德,融入时代精神,是师德建设的“活水源”。

古典文本的影响

素养文化的短句_文化素养_素养文化励志句子

大学弘扬文明的使命,或许不会带来眼前的利益或收益,但瞄准的是更长远的目标,作为一种生活需要和精神启示,提升学生面对不确定未来的能力。无论是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还是开设人文素养建设中的其他通识课程,看似没有直接、速成的“用处”,但恰恰超越了培养“单向度技术人”的单一愿景,为学生终身建设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支持。而且,无论是研究者的调查结果,还是一线教师的经验文化素养,都表明大学生在文学功底、文化素养、母语掌握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成长历程,有自己内在的文明积淀。为避免传统的断裂,维系文化的生命线,经典名著教育——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先秦散文,还是明清小说,最重要的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与堆砌,而更注重知识的衔接、思想的崇高、观念的进步、价值的认同,从而培养出能够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有生命关怀与道德使命感的“人”。经典名著教学中渗透文化遗产有着先天的优势,教育者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相关的精神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借鉴,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经典教育家常凉菜,培养具有深邃视野、包容洞见、宽广情怀的人才,实现个体道德、情感、理性的和谐发展。

素养文化的短句_文化素养_素养文化励志句子

大学生价值观的建构,不是通过强行灌输来指定他们的人生方向,而是让他们在接触原文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反思出不受社会潮流左右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内涵。自我价值的认同,不只是关乎生死存亡的竞争,充实而丰盈的人生,来自对自我的确认,来自对自身精神修养与成长的肯定,来自与自然、他人的和谐,来自对美的创造、欣赏与珍爱的品位与能力,来自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与责任。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在我们共同的精神基础、我们共同的文化基础——经典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大学阶段健康教育,或许是对他们进行传统原创教育的最后也是最好的时机。

校园活动支持

素养文化励志句子_素养文化的短句_文化素养

当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女士被问及“现在学习古典诗歌有什么用?”时,她回答道:“古典诗歌让人活着。”经典要发挥这种作用,让人们从中汲取营养,首先必须能够注入人们的心灵。然而,对于“经典”这一称号,一方面,学生承认它的权威性和地位,但另一方面,学生又因文本隔阂、时间距离、生活方式等种种原因,对其“高高在上”地敬而远之,敬而远之。如果学生对经典形成了偏见,必然会对经典所谓的现代价值产生质疑和排斥。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理解的深度,拓展学生的心理认知图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经典的永恒生命力外,教师如何让书本、文本中的“经典”活起来,让其更有血有肉?将高雅艺术引入校园,就是一次有益而有效的尝试。

以汤显祖戏剧《牡丹亭》在校园的传播为例。校园传承版《牡丹亭》舞台艺术教育实践项目是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2017年至2018年启动的重点项目,以经典昆曲剧目《牡丹亭》的排演与传播为重点,将中国传统昆曲艺术与校园戏曲教育、戏曲学术研究有机结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16年级学生、校园传承版《牡丹亭》春香扮演者王晓宇谈及《游园惊魂》排演经历时表示,起初对作品毫无了解,但在排演过程中,对人物关系、情绪变化有了深刻理解和感受。可见,学习昆曲的过程,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 无论是表演者,还是欣赏者,都是如此。2019年,响应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联合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上海昆剧团在四川音乐学院、内江师范学院、河北工程大学等院校呈现了以“走进艺术、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升境界”为主题的经典昆剧《牡丹亭》。“有时心里就像是一片柔情,被梅树所依偎。这样的花草被人们所喜爱,生死随人意,所以没有人抱怨。等着香魂被敲打,在梅雨天电子游戏,等着梅根相会。” (《江水儿》)“你想那绿裙红衣满枝,明艳动人幽默笑话经典笑话,你可知我一生爱护自然!是春色无人见,不忧鱼沉鸟落之美,只恐花羞月悲颤。”(《醉扶回家》)通过表演,这些词句优美芬芳的歌词从文本中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杜丽娘从“离魂”到“复活”的心路历程,她对生死无悔的执着追求,她一生爱“善”的自爱,都化作舞台上挥之不去的情感,为大学生更加细腻深刻地领略原著的魅力,提高审美水准,丰富人文情怀提供了生动的表达方式。

开放多元的社会需要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护理研究,但如何在融入世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弘扬我国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呢?教育应该在这其中发挥作用。近年来,关于国民传统文化素养下滑的讨论很多,不少人深感忧虑,有的把这种状况归咎于英语教育对母语教育的挤压,甚至出现了讨伐强英语教育的声音。但目前尚无科学研究表明母语素养下滑与英语教育的加强有显著相关性。因此,要改善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国民母语素养下滑的客观现实,应着眼于传统文化养成的内在问题,探究相关能力要素和发展规律,探索提升传统素养的有效途径。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