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学课程为例,谈传统文化实践教学中教师素养的要求

佚名 次浏览

摘要:传统文化实践教学中,对教师文化素养和思维素养的具体要求有哪些,本文以“国学”课程为例加以说明。要想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经解经”“以史解经

本文约3700字,预计阅读需要5分钟。

抽象的:

文化素养与思维素养相辅相成。在传统文化实践教学中,对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思维素养有哪些具体要求?本文以《国学》课程为例进行说明。

为了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经解经”、“以史解经”,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幸福生活,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经史素养;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能够审视经典,合理质疑,审慎求证,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素养。

学校历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专门开设了“国学”课程讲授传统文化,这是高中学生必修的校本选修课,分两个学期开设。此外,还建设了《孔子的智慧》、《红楼梦十八讲》、《唐宋词十八讲》、《诗歌写作》、《美丽的汉字》、《诗经往事》、《史记选读》等一批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课程,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讲授传统文化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与传统文化教学相关的经史知识,还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品质,以博学、质疑、缜密、明辨、诚恳的态度进行传统文化教学。

博学是对知识进行广泛而系统的学习,要求教师具有系统的经史知识。

质疑、思辨、辨析都是思维品质的培养,传统文化教学最容易陷入道德说教的怪圈,以质疑、思辨、辨析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生活常识,培养学生批判性、理性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传统文化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勤于实践,要求学生把所学的传统文化精神品质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传统文化成为血液中的基因,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学生生活。

“博学”“勤奋”是指广泛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自觉传承文化手柄游戏,属于文化素养的培养;“审思明辨”是指反思质疑,勇于探索,理性思考,属于思维素养的培养。

思维是工具,文化是核心,我们可以借助思维工具对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并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自觉从内心深处传承文化。

01

经史修炼要求

“精细化学习”是指对传统文化重要核心概念进行广泛而系统的学习。高中阶段学生广泛而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重要概念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传统文化知识,高中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已有的知识,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

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两种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是将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分成若干个主题,开展主题式教学。

例如,可以将儒家文化分成“仁”“孝”“礼”“义”“忠”“君子人格”“仁政”“教化”等几个思想专题进行教学,然后将每个核心概念和思想的系统知识网络传授给学生。

教师应根据各主题的系统知识网络,选取相关的经典文本,让学生以经典文本为基础,建立孔子核心概念和思想的知识体系。

二是经典的跨文本阅读教学,以思想话题为核心,进行跨文本阅读,如“以经解经”、“以史解经”等。

例如,在讲授孔子“孝”这个话题时养生小知识,我们主要选取了《论语》中代表孔子孝道思想的七段话:

❶孟懿子问孝,孔子说:“不可违背。”樊迟正开车,孔子对他说:“孟孙问我孝,我说:“不可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活着,以礼侍奉他;死了密室逃脱游戏,以礼埋葬他,以礼祭祀他。”

❷孟武伯问孝,孔子说:“父母忧其子而子有病。”

❸子游问孝。孔子说:“现在的孝,就是能够供养。狗、马都可以供养,和不恭敬的人,怎么区分呢?”

❹子夏问孝。孔子说:“孝是难于做到的。有工作,弟子干苦力;有酒有饭,先生吃饭。你说这是孝吗?”

❺ 孔子说:“侍奉父母,应当劝告他们;父母不听从你的劝告,应当尊敬他们,不可违抗他们;父母为你劳苦笑话,应当抱怨。”

❻ 曾子病了,他叫弟子们来,说:“张开我的脚!张开我的手!《诗经》上说:‘我战战兢兢,如站在深渊边上,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知道怎样避免了!小子们!’

❼曾子说:“慎终追远,敬祖宗,则民德厚矣!”

然后,让学生据此推导出儒家“孝”的思想体系:

为了加深学生对孝道思想的理解,我们通过经典和多种文本进行教学。

用《孝经》来解释“孝与顺”的关系。《孝经·诫》云:“父与子辩,不陷于不义。故不义,子不可以与父辩;臣不可以与君辩;故不义,当辩。若顺从父亲的命令,又何为孝?”

“自爱孝”与“舍己为仁”的关系,《孝经》中有这样的解释:“不损身发米其林三星,父母所赐,是孝的起头……立身行义,名传后世,孝敬父母,是孝的归宿。”

比如,我们可以融合经史多文本阅读教学,结合《史记》解读《论语》中的仁者忠臣思想:《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的比干、微子、箕子的故事说明,儒家的忠臣不是“忠臣不事二主”或“忠臣必为君死”,而是“心系国家、关心宗庙、关心人民”的才是仁者忠臣。

系统学习传统文化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的。

两种方式对教师的经史素养要求都比较高挂号网,要求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经史知识水平,这样才能把传统文化知识体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为学生广博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奠定基础。

02

思维素养要求

传统文化教学很容易陷入“说教”式的教学陷阱。

高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经过理性精神的洗礼后更容易接受文化知识,因此在传授传统文化时,如果只是教学生接受传统文化道德,很难在学生身上收到真正的效果。

教师在用自己渊博的经史知识震撼学生的同时,也要以理性的质疑、缜密的思考、明辨是非的精神审视经典,提出合理质疑,细心求证,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例如《论语》中《曾子病》中说:“曾子病了,叫弟子来,说:张开我的脚!张开我的手!《诗经》上说:‘吾心战兢,如立万丈深渊边,如履薄冰。’从今以后餐饮管理,我知道怎样避免了!小子!”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云:“父母生子无缺,子归父母无缺,可谓孝。”然而《论语·卫灵公》又云:“君子仁者,不以仁而求生文化素养,以死而达仁。”《孟子》又云:“生,吾所欲也;义,吾所欲也;不可兼得。舍身以达义者,欲义者。”

传统文化中的“孝”既要求我们“珍惜生命”,又说我们要“舍生取义,舍身取义”。这个矛盾该如何处理呢?我们设置这样的质疑性、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质疑、思考、明辨。在这个环节中,他们思考、思考、明辨,寻求真理,明白道理,养成合理决策的习惯。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吗?桓公杀了太子纠,他不死,还做了他的相国。”孔子说:“管仲做了桓公的相国,平定了诸侯,统一了天下密室逃脱游戏,百姓至今还在受益。要不是管仲,我早就头发散了,衣服落了,怎么会像一个普通的男人和女人一样,掉在沟里,别人都不知道呢?”

在讲授这段话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作为孔子的老师,你解答了学生子贡的困惑吗?”深入分析后可以发现,子贡的困惑是:“管仲不为先主而死,却辅佐先主的仇人桓公,这还能算是仁人吗?”孔子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管仲辅佐桓公平定诸侯,济世济民,百姓从中受益,这就是仁人。”

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的回答是有逻辑漏洞的。就像我们说“他打学生很凶,所以他不是一个好老师”,而另一个人却反驳说:“他教的学生考试成绩总是第一名,他怎么可能不是一个好老师呢?”这同样是一个逻辑错误。孔子和他的反对者已经悄悄地转换了观念。

通过设置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品质和批判性思维素养,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素养。

03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