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变迁:从被压缩到张扬,覆盖共和国七十年文艺流程

佚名 次浏览

摘要:当雨果在《悲惨世界》里激情洋溢地讴歌普通劳动者、礼赞那些无畏死亡的热血男儿,当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以一个私生子的视角去观察时代风云的时候

文:葛卫平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70年来娱乐行业的变化,意义非凡。

七十年来,娱乐业的理念无疑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娱乐概念深深地隐藏在文艺思潮的背后,成为一个被压缩和忽略的维度。但我们依然难以否认的是,娱乐的潜在能动性依然隐藏在文艺的背后,散发着强烈的诱惑力。

当改革开放的大潮唤醒了“娱乐”这个概念蛰伏的、隐蔽的存在,娱乐从隐蔽的海底浮出水面,扬起了它磅礴的威名。娱乐终于可以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贴近日常生活,但这并不能改变“娱乐”的存在,它已经覆盖了共和国70年的文艺进程。

正是有了这个认识,我们才能鸟瞰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娱乐概念70年的演变,让我们看到中国文化奇特的变化。这种从70年第一天开始的变化,对世界文化思潮、流行趋势的一种感应与协调,使得我们今天的中国文化能够融入到全球的繁荣之中。

1. 娱乐圈基调回归普通人视角

当诗人以前所未有的精神与热情,为新中国诞生喊出“时候已经来到”的豪迈宣言时,未来娱乐产业的文化基础将由什么奠定,也变得刻不容缓。

今天,站在当下的位置回望,我们知道我们的文化一路走过了怎样的风景、怎样的路径,也知道无论娱乐产业如何火爆,都改变不了七十年来的文化基调。

圈娱乐圈都以为我是嗲精_娱乐圈h_圈娱乐视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取向,是今天我们文艺界、演艺界的共识。

民国初年确定了文化的命脉,也决定了以后七十年文艺的走向,更是娱乐业的根基。

我们退一步想一想,当年被我们接受的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到底表达了怎样的精神空间?

在这部好莱坞商业片中,贵妇代表着选择的方向,一边是突然闯入她精神世界的普通工人,一边是与她同阶层的贵人,但她最终的选择却是身无分文的普通工人,并与之演绎了一曲凄婉动人的恋曲。

此前同题材的《海难》就充斥着对贵族绅士精神的执迷,由此可见,《泰坦尼克号》对贵族精神的蔑视、影片对“地位低下”的普通劳动者的情感聚焦,体现了好莱坞电影叙事基调的常规化表征。

事实上,如果我们追溯《泰坦尼克号》选择意识的来源,就会发现,它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遵循着完全相同的原理。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的一边倒政策,还是改革开放以后面向更广阔的世界力场,中国文化的立场都选择了与人民相关的维度,这与每个时代的世界精神文化都是相契合的。

可以说,从新中国诞生的那一天起,普罗大众也就是人民的价值取向就是娱乐产业的基调,让中国的文化精神在这“时代已经开始”的时刻与世界文化进程合拍。

圈娱乐圈都以为我是嗲精_娱乐圈h_圈娱乐视

走到这一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当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满怀激情地歌颂普通劳动者、赞扬那些不怕死亡的勇士时,当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以一个私生子的视角观察时代的动荡时,中国文艺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平民视角的意义,中国当代文学也没有出现与这些世界文学巨匠相媲美的对应文学作品,这些文学巨匠还近在咫尺,仿佛触手可及。

即便是建国前的电影,我们依然看到,在今天那些能成为经典的影片中,依然存在着一种高高在上的等待和心理立场娱乐圈h,让人难以沉浸到普通人真实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随便看看。《渔光曲》展现的是渔民的生活,但影片中一个重要的叙事维度是少爷归来救穷苦姑娘,依然摆脱不了影片贵族视角的参与;《暴风雨的孩子》虽然催生了《义勇军进行曲》,但整部影片展现的依然是知识分子的选择问题,视角并没有降格到普通人的立场;《一江春水向东流》展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穷苦妻子的抛弃,构成了影片的整体立场,普通人的身份只是在影片中用来讲述被贵族抛弃的悲惨背景; 《八千里云月》是一部典型的知识分子影片。

因此,建国前的进步电影在价值主题上还是与时代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新中国对文艺价值的重新界定,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与世界文化的协调。如果说五四运动打开了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对接与共鸣,那么建国后的文化精神才是真正在行动上与世界文化无缝衔接,并由此决定了中国文艺的基调与调性。

面对《林海雪原》,老舍曾声称自己写不出这样的作品。《白毛女》中设计的“复仇女神”形象,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从未出现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仿佛身处世界舞台核心的乡村生活的呈现,《南征北战》中在中国文艺历史脉络中从未出现过的史诗式创作表演,都表明70年来娱乐圈的文化基调已经真正深入到了老百姓的视野和情感之中。

其实,从建国前电影走向新中国主流电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武训传》这样的过渡作品固然可以算作一个重要的节点,但这部影片毕竟是建国前设定的,偏离新中国文化基调也有其可以理解的原因。因此,我们需要审视建国初期的文化进程,正视平民立场是如何在这一微妙的转变中真正牢固而永久地巩固下来的。

在这里,我觉得1951年拍摄的《夫妻进行曲》可以算作转型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这部影片可以看作是建国前的电影立场在新时期的延续,试图通过一对精英对平民时代到来的迎接与占有,来表达固有的优越地位。 因此,这部影片曾受到著名评论家钟典伟的批评,他指出,这部影片“好像在告诉观众:‘你们不想搞革命吗?就这么做吧!既好笑又时髦。至于工农兵,他们当然是‘主人’!他们等着你们来革命,他们会真心诚意地为你们服务。这一代‘主人’缺乏文化,缺乏技术,他们所能做的就是为你们服务。”钟典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自我改革“鼓与呼”的代表人物,但他对建国初期中国电影地位的判断,依然保留着精准和正确性。

正是这种立场的逆转与扭曲,让普通民众的立场与观点得以在中国文化与文学中扎根,也决定了当今娱乐圈的文化基调依然清新纯粹,丝毫不逊于世界文化潮流。

这是新中国70年文化姿态变革所蕴涵的突出意义。

圈娱乐圈都以为我是嗲精_娱乐圈h_圈娱乐视

2. 娱乐业的节奏要与时俱进

中国娱乐产业的演变与时代节奏紧密相连,这样,我们可以粗略地把中国娱乐产业的时代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7年时期,1949-1966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新时代时期,1976-1990年;跨世纪时期,1990年至今。

十七年间,虽然没有提到“娱乐”二字,但它给普通百姓带来的娱乐却是毋庸置疑的。以娱乐业最具代表性的电影业为例,十七年间共生产故事片600余部。与1949年相比,电影放映单位由1965年的646个增加到20363个,观影人次由4731万人次增加到46亿人次,发行收入由205.8万元增加到1.3亿元。

数字说明,新中国对人民精神生活的支持,对人民娱乐生活的满足。建国前,能到电影院欣赏电影作为娱乐方式的中国人屈指可数,很多中国人根本不知道电影是什么,这也导致建国前的中国电影更多的是针对贵族精英和有闲暇时间的人群。建国后,以普通民众为娱乐受众的原则,才真正让文化氛围中倡导的精神力量与最广大的受众达到了零距离同步。

即便在文革期间,群众文化活动也没有减少,反而广泛展开。农村广播的全面覆盖、文艺宣传队下乡、小戏演出的跌宕起伏,都能展现出近距离时代群众娱乐的独特场景。这里,我们通过上影导演彭小莲的亲身经历,看到文革时期文艺宣传的繁华景象。彭小莲原籍上海,文革期间被下放江西,不久,她凭借大城市良好艺术教育的天赋,加入了地方戏班,与队友深入农村进行文艺宣传,深受当地群众欢迎。然而,1978年,她所在的剧团面临生存危机,她被下放,回到了上海。无奈之下,25岁的她开始努力考入电影学院。

包括著名作家王安忆,文革期间进入文工团,投身于特殊年代的文娱用品供应事业。张贤亮也参与了文革话剧演出的剧本创作。莫言回忆说,小时候最大的娱乐,就是听村口大喇叭里放的革命歌曲、样板戏,还有大队宣传队演的地方戏。可见,一些新时期的文艺人士,在特殊年代,都曾以不同的形式经历或支持过红色娱乐业。

到了8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业陷入低谷的严峻形势实际上迎来了多元化娱乐的时代,从此娱乐产业生态在中国文化广阔的空间里正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独立循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3. 娱乐圈偶像引领大众审美

圈娱乐圈都以为我是嗲精_圈娱乐视_娱乐圈h

1962年,22名中国演员的照片悬挂在全国各大电影院的大厅里。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一次在电影院大厅悬挂演员照片。 这些演员包括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王丹凤、谢添、崔巍、陈强、张平、于蓝、于洋、谢芳、李亚林、张元、庞雪琴、金笛、田华、王心刚、王小棠、朱希娟。

然而好景不长,1964年,中宣部下发文件,对悬挂明星照片的原因展开调查。尽管如此,这些明星的集体亮相,还是展现了17年来娱乐圈演员偶像地位的确立,以及引发的巨大反响。

这些偶像对中国普通民众的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期引导着人们的服饰、外貌、发型等各个方面的时尚。

即便是在“娱乐”二字很少被提及的文革时期,偶像对时尚的影响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趣味。

1975年,《杜鹃山》女主角柯香以崭新的面貌,一扫以往样板戏中“铁姑娘”、“铁娘子”的刻板印象,一头微卷的短发,配上迷人的刘海,在全国掀起了“柯香发型”的风潮。

同年,李秀明主演的《春苗》带来的巨大影响力,让春苗式短发型风靡大江南北,展现出明星对大众审美的强大渗透力和干预力。

娱乐圈h_圈娱乐视_圈娱乐圈都以为我是嗲精

改革开放之后,这层明星光环对80年代的审美冲击巨大,就连《小街》中张宇以受害者形象出现的短发,也成为社会年轻女孩争相效仿的典范。

随着如今美丽在科技的助力下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实现,娱乐圈的偶像审美也掀起了模具化、定制化的潮流。

审美的最大变化更有可能出现在女性身上。

而对于男演员来说,在如今的中国当红男演员的脸蛋上,我们可以看到王心刚等70年代早期偶像的身影,在刘野的脸蛋上,我们可以看到李向阳的五官。总之,男明星的脸蛋变化相对较小,但对于女性的形象,70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从银发脸蛋到锥型脸蛋的转变。这种流行趋势也让磨腮技术成为推动这种时尚潮流的有力助手。

圆脸的典型代表就是杨丽坤,她将这种丰满脸型的极致美推向了令人愉悦的高度。

刘晓庆、陈冲等新时代标志性明星的脸型,也是这一模式的新时代版本。

刘晓庆脸型随后的演变正是削脚以适合鞋子的过程,从像磨盘一样的大脸变成了锥形脸。

可以说,刘晓庆脸型的变化体现了改革开放后女性审美风格无声而潜移默化的演变。

七十年来娱乐业的变迁涉及的方面和维度比较多,很难在这篇短文里全面概括这个演进过程,以后我们会从更小的视角去分析七十年来娱乐业的微观、局部。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