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中国传统曲艺的四门功课与发展历程

佚名 次浏览

摘要:原创 围炉weiluflame 围炉 前言 相声是一种中国曲艺表演艺术,于清朝道光年间在北京出现,其前身为八角鼓。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为

原装炉边 weiluflame 炉边

前言

相声是中国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清道光年间在北京出现,其前身是八角鼓。“相声”一词原为“相声”,本意是模仿别人的言行举止,后来发展为“相声”(又称“隔壁剧”)。经过清代至民国初年的发展,“相声”逐渐由一人模仿腹语发展为单口相声(即单口相声),后来逐渐发展为“说相声”和“组相声”,融为一体,成为真正的相声。

相声的主要技巧分为说、学、逗、唱四个方面。

口语:讲故事、说话、打铺垫。主要讲大笑话、小笑话、绕口令等。

学习:包括各种腹语、各种人物说话、各种方言、各种声音,还包括模仿特定人物的“唱歌”、动作、表情等。

搞笑:制造笑料,但搞笑才是相声的灵魂。

唱腔:本校唱太平腔(如《清水河探幽》),其他唱腔如京剧、平戏、梆子等,为学唱腔。

串扰的历史

晚清:平地挑饼,过街捉贼

相声说学逗唱的内容主要是什么_相声说日本战国时期的_说相声

相声虽然是从宋代的“相声”演化而来,但直到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才成型。当时的相声主要面向工人阶级,表演地点是在路边的桥头等处(行话叫“落第”),和今天的街头表演一样脱口秀演员,当时的相声行业竞争激烈,露天表演容易受到天气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收入完全取决于观众的小费(即使后来在茶馆表演平面模特,观众在表演结束后也会根据个人喜好给小费)。

在如此艰苦的演出条件下,清末仍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相声艺人。其中最著名的是被尊为相声祖师的朱绍文先生(1829-1904,代表作有《黄鹤楼》、《侍卫》等)。他曾自嘲“满腹文章不怕穷,穷则五车史书不怕穷”,故又称“不怕穷先生”。慈禧八十寿辰时,他进宫表演,被慈禧誉为“八怪”之一。朱绍文表演风趣幽默,妙语连珠,擅长“活挂”(即根据当时情况和观众群体现场创作)和白沙散字(用沙子写字),内容以讽刺贪官污吏为主,展现民间的方方面面。 他的表演风格后来被“相声八德”(八位名字里有“德”字的艺人)所继承。

图片:朱绍文塑像

1949年以后:相声是人民艺术

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基层技艺自然升格为“人民艺术”。1949年底,相声大师侯宝林(代表作品《汾河湾》《捉曹放曹》)等艺人在老舍的指导下,组成“相声改进组”,摒弃传统相声中的一些低俗内容,将传统的笑料、包袱重新整理,并成立“相声大会”,边表演边学习,保证收入。在老舍精神的号召下,相声艺人主动迎合政治需要,改旧改新。这一时期,相声从茶馆走向晚会、联欢会等大型舞台,观众不再局限于基层群众,受众面大大拓展。

图:侯宝林与他的搭档

1963年美食街,老舍在相声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根据新形势把相声分为五类,并增加了“赞相声”这一新类型。“赞相声”的代表人物马季(代表作品有《宇宙牌香烟》、《五官争功》)是新中国新艺术家的典型。他从业余相声艺人做起,1956年进入中央广播说唱组,创作和表演了大量的赞相声,开辟了以歌颂新生活、歌颂新时代英雄为主题的相声新局面。这一时期,相声的受众进一步扩大,社会中上层人士也开始欣赏相声。但这种表演风格后来受到批评,其中的赞颂成分被认为消除了相声本身的幽默讽刺属性。 郭德纲在《谈相声十五年来的奇怪现状》中说:“相声一定要教育人吗?每一段都要有教育意义吗?教育人的方式太多了!放开相声吧!饶了它吧!它不伤害任何人,只要它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快乐,我觉得就很好了!”

相声说日本战国时期的_说相声_相声说学逗唱的内容主要是什么

图片:马季的“宇宙牌香烟”

现在:泛娱乐促创新促粉丝圈

目前,最受欢迎的相声团体当属德云社。2002年,德云社(前身为相声大会)呼吁相声“回归小剧场”,根据现实改编传统相声片段,将表演对象重新定位在普通百姓。同时,德云社打破相声教育中传统的师徒关系,公开招收学生进行集体训练。德云社创始人郭德纲与搭档于谦共同创作了《我是大佬》《我要上春晚》《我的人生》等新节目,内容贴近普通百姓生活,通过夸张、谐音引人发笑。但与此同时,节目中一些低俗、道德笑话(即拿伦理关系开玩笑)引起部分人的不满,姜昆曾对其发起“反三俗”运动。

图:郭德纲与搭档于谦

德云社的巨大成功,让郭德纲的很多弟子名声大噪,比如张云雷、郭麒麟、孟鹤堂等人心理健康的标准,他们的一些段子(比如孟鹤堂的“盘塔”)甚至成为了网络流行语。不过,与郭德纲等前辈艺人相比,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独立创作的段子相对较少,更多的是通过个人的颜值、性格和才艺来吸引观众。同时,他们也会参加综艺、真人秀等节目。这群相声艺人的火爆,让相声的受众群体进一步扩大,甚至形成了以他们为中心的粉丝团、粉丝俱乐部。从这个方面来看,这些相声艺人更像是娱乐圈的网红。

从左至右:张云雷、孟鹤堂、周九良、秦霄贤

相声粉丝圈

如果将“文化圈”定义为“具有相似社会属性的群体融合、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具有相同文化属性的圈子”解压游戏,那么由相声创作者、相声表演者、相声观众等群体组成的圈子,都可以视为“相声圈”。过去,这些群体之间的联系,主要是相声作品:创作者写作品,表演者表演作品,观众观看并为作品付费。但随着相声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德云社的壮大),这种联系似乎正在从作品转变为艺术家本身:创作者创造艺术家,表演者成为艺术家,观众喜爱艺术家、支持艺术家。这样的转变,似乎让相声陷入了泛娱乐化下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漩涡。艺术家带上了网红属性,观众则成为粉丝。

相声说学逗唱的内容主要是什么_说相声_相声说日本战国时期的

图:张云雷演唱《太平》名句,数千人挥舞荧光棒与他互动

粉丝圈本身有四个维度:个体维度、群体维度、组织维度和文化维度。从这些维度来看,一些相声圈正在变成粉丝圈。以非常受欢迎的相声演员孟鹤堂和他的粉丝为例。在个体维度上,孟鹤堂的部分观众已经从欣赏他的作品变成了对他个人的喜欢,粉丝在他自身的魅力之下,愿意去听专场演出、购买周边、送礼物,这种对艺人的经济支持和精神上的热爱甚至痴迷,使得这些观众具备了粉丝圈粉丝的特征。在群体维度上,孟鹤堂的粉丝会分为单粉(只喜欢孟鹤堂)、CP粉(支持孟鹤堂和周九良或者其他人的CP)、妈妈粉(持续关注孟鹤堂的发展,喜欢包养)、女友粉(幻想自己是孟鹤堂的女友)等群体。这些群体会相互融合、互动,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粉丝生态。 在组织维度上,孟鹤堂粉丝自发组成多个团体,分工协作,进行加油、控评、反黑等行为;在文化维度上,孟鹤堂粉丝会自发传播以孟鹤堂为主题的“梗”或“段子”,形成特殊的文化现象。

图:孟鹤堂粉丝团微博截图

图:孟鹤堂名场面表情包-潘塔

虽然“粉丝圈”近段时间受到不少人的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声的粉丝圈化对相声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前文所说,相声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其中的特殊术语和包袱,为欣赏相声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门槛。在这种情况下,新观众很可能因为听不懂笑料而对相声失去兴趣。但在相声艺人个人魅力(包括但不限于长相、性格、才艺等)的影响下,他们可能因为喜欢这个人而喜欢相声,通过欣赏这位艺人的作品,体会到相声的魅力。

图:孟鹤堂粉丝制作的粉丝证

相声说日本战国时期的_相声说学逗唱的内容主要是什么_说相声

但与此同时,相声圈的粉丝圈化也给相声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简单来说,粉丝圈本身的问题已经渗透到了相声圈。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艺人对自身过度的追求,会降低其作品创新的动力。以德云社为例,近年来德云社原创的段子越来越少,艺人更倾向于表演成熟的传统作品。毕竟这些艺人的粉丝们,更喜欢艺人本身,而不是他们的作品,所以即使是同一部作品,粉丝们也愿意为了自己喜欢的艺人看两遍、三遍。同时,相声本质上是由段子(即笑话)构成的,只要对老段子进行改编、混合,很容易形成新的段子。但真正想要创作出全新的段子,需要大量的相声技巧、舞台经验和现场练习。在这种情况下,艺人很难有很强的动力去创作真正独立的作品。

为了弥补创新不足,相声艺人在某些环节会故意装傻、卖萌、占便宜,甚至开些黄段子,用这些语言刺激来吸引流量。而他们的粉丝因为喜欢,也会容忍甚至肯定这种做法。这其实是对传统相声的背离。传统相声的幽默在于讽刺,通过对特殊情景、情节的描写,讽刺一定的社会现象。装傻卖萌只是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的一种方式,不应该成为取悦观众的手段。史爱东曾在《郭德纲和他的传统相声的“真”与“善”》中批评过这种打着传统旗号却不继承传统相声精神的做法。相声艺人为什么上台要穿统一的礼服,不能佩戴显眼的饰品?这是为了降低艺人的存在感,让观众更关注相声的内容。 从这个层面上看,粉丝圈的本质和相声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是冲突的,粉丝圈的本质是对明星的喜爱和崇拜,而相声的本质是讲故事和语言的技巧。

图:德云社合影

多元化发展创新面临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进步,相声走入了更多观众的视野,走上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新的节目形式、新的创作模式,一次次给观众带来惊喜,但也让人们对传统相声的传承发展产生了担忧。2018年,一档综艺《相声新人》登陆荧屏,两位选手提出的相声套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里新品,我们来谈谈从中反映出来的相声当下发展的弊端。

图:配方串扰预期效果总配方

表演者的门槛

互联网、新媒体给不少新人带来了崭露头角的机会,而相声表演门槛的降低,导致相声传承发展不平衡,内容肤浅,鱼龙混杂。比如推出公式相声的表演者只能算是业余爱好者,对传统相声本身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反而急功近利,过度创新。《相声也有新人》的导演曾说:“相声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必须建立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不像唱歌跳舞微博热搜榜,凭着颜值就能一夜成名。在传统思维里,基本功训练必不可少,只有基本功扎实,才能在这个舞台上走得更远。”如今说相声,很多艺人追求快速高效的回报,恐怕很少有人能忍受老一辈相声演员年轻时所经历的艰辛家常凉菜,不勤于体能和艺能,还未走稳就急于奔跑,难以创作出独树一帜的作品。 同时,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没有了生活的体验和师傅的言传身教,相声本身所承载的表演者自身的内涵或许就会消失。

说相声_相声说日本战国时期的_相声说学逗唱的内容主要是什么

图:郭德纲担任《相声也有新人》评委后接受采访

传承与发展的平衡

公式化相声从本质上来说和脱口秀是一样的,二者在语言逻辑上都追求强刺激健康教育,话题越新、语言越新,就越受观众的欢迎。我们不能轻易否定这种艺术形式,但其对传统的背离和过分追求创新确实违背了传承的基本原则。另外,随着近年来相声圈内粉丝圈的兴起,观众数量增加,但也带来了观众心理期待的差异。虽然老粉丝和新粉丝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但至少两者对相声的创新模式和呈现方式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和期待。老一辈的相声艺人对于包袱和笑料的结构社会福利,总结出了一套既有的规则,这就是相声的规则和框架,受到老粉丝的重视。但由于传统的笑料和笑料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随着时代的变化,很多已经不能引起新粉丝的共鸣。 因此,当代相声最重要的是在传承传统与推陈出新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保留传统相声的本色,又不断注入新的故事、新的形象,传承传统与活在当下,缺一不可。

图:虎口假说、新虎口假说

内容很肤浅

相声的多元化发展,与大众建立了更加密切的关系,参与其中的创作者和爱好者越来越多,但精品数量却没有增加,大多数作品内容流于表面。相声是一门让人发笑的艺术,但又不仅仅如此。以公式相声为例,公式是计算笑点、衡量负担的,经常使用谐音双关语,整个表演看似笑点满满,效果很好,但却很少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让观众细细品味。很多表演和公式相声一样,只停留在让人发笑、娱乐的表面层面,缺乏真正的文学内涵和形象塑造,失去了相声应有的审美智慧和引人深思的力量。不得不说,这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相声创始人朱少文创作的相声内容,主要讽刺贪官污吏,展现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中国成立后,马季以歌颂新时代新生活、歌颂英雄为主题,开创了相声新纪元。如今随着人们关注点的多元化,以及相声本身的泛娱乐化,越来越多的观众乃至相声创作者、表演者将注意力转移到笑料引发的欢笑,或是表象等琐碎之事上,这就如同写一篇文章没有中心思想,整部作品缺乏力量。

后记

有人说,这是一个万事万物都可以圈粉的时代。不得不说,相声圈粉是当今背景下的新潮流。在圈粉的影响下,演员的创新动力下降,也导致相声的多元化发展受阻。其实,不只是相声,其他传统艺术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希望相声未来能突破传承发展的困境,用传统的艺术形式给新一代年轻人带来欢笑。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