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册有典,薪火相传。2023年6月,北京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掩映在青山茂林之中。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古老典籍,在此“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一个民族唯有捍卫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才能立足、屹立、走远。
只有巩固文化主体性,我们才能保持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坚持走自己的路,自觉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书有经典,薪火相传。2023年6月,北京燕山脚下,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央本部,掩映在青山绿林之中。中华文明沧桑留下的古代经典“藏于名山,传于后世”。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我们的文化就在这里!很文明,很进步,很先进,未来还要传承,再传承五千年,还要传承五千年以上。”用文学铸就灵魂的、承载中华文明优秀特质的珍贵经典,体现了基于五千多年文明传承的文化自信,汇聚了自信自立、勇往直前的磅礴力量。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沉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根本、更深刻、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博大的伟大国家,这是我们自信的根基,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工作布局上,既有文化理论观点和部署要求的创新,也有突破,明确了精髓运用、精髓融汇,“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的高度,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力量。”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必须深刻认识到,坚定文化自信体现了我们党在巩固文化主体性方面的高度自觉,必须弘扬文化自信自立自强、实现精神独立。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家兴亡、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的大事。有自信才能强大。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结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历经风雨,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根基”,明确“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汲取精华、汲取能量,对自身文化理想和文化价值观保持高度自信,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持高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文化自信的特殊重要性,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一个文化自信的民族,只有守住文化主体性,才能站得稳、站得稳、走得远。
任何文化都要有自己的主体性,才能具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来源于这样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我们在文化意识上就有了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基础。这种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大地上领导中国人民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有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我们才能对自身文化保持高度认同,坚持走自己的路,自觉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髓,展现精神魅力,扬起中国气息。
“欲知大道,必先学史”。中华文化犹如一壶时光的珍馐,凝练出泱泱大国的底蕴。一笔一划写出汉字的古韵;一砖一瓦筑起万里长城的雄伟;一音一调唱出国粹的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智慧与精髓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屹立不倒的根本。只有“知其来处”,我们才能保持定力,立足于五千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真正领悟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文化内涵和独特优势;只有“知其所在”,我们才能保持清醒,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原则总结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 只有“知其所往”,我们才能坚定信念,把中华文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齐心协力创造属于我们时代的新文化,以昂扬的斗志和满怀的信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秀丽的山河哺育了世界上唯一以国家形式连续不间断、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当今世界,如果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可以自信,那么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最有理由自信。在建设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培育积极向上的风骨和理性平和的心态,就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推动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