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3日晚,纪录片《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总导演范士广带着团队从上海南站出发,瞒着母亲,前往武汉疫情风险最高的“红区”进行拍摄。
纪录片,被称为“国家相册”“时代的记录者”,颇具价值和意义,但一直比较小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纪录片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
在“人人可直播、人人可录播”的互联网时代,在市场化运作、娱乐化生存的今天,纪录片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
宣传比制作更累
3月3日晚,纪录片《人间》抗疫特别节目总导演范世光瞒着母亲,带领团队从上海南站出发,奔赴武汉疫情风险最高的“红区”拍摄。
经过28天,团队带回了3万分钟的素材。
回上海隔离14天期间,各种后期制作设备被发往隔离区,团队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制作。终于,抗疫特别节目《人间》在近日播出,视频网站把这部片子放在了首页的热门推荐位置。而它果然不负众望,收获了不少掌声。
采访伊始,范世光本想把电影拍摄的幕后故事讲给大家听,“我已经跟很多媒体讲过了。”他说。
直到记者解释说,这次讨论的重点是讨论整个纪录片行业是否正在发生转型,他才恍然兴奋:“一定是!”
11岁,是范世光开始演艺生涯的年龄,早期他是上海纪录片频道《档案》栏目的编辑、导演,拍的是一部历史纪录片,拍摄量不大,但资料收集、文字写作耗费的精力比较多。
那是一个没有干扰的年代,纪录片大多是少数几家电视台制作的,商业化的东西很少,偶尔有专业学生独立完成的小作品。范世光形容那是“关上门窗,安心学习就好”。环境封闭,与外界没有联系,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宣传推广”。
当时,他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刻,就是收到手机短信,节目收视率破1.0,他“很开心”。这个数字在纪录片频道里已经是数一数二的了,但比起姊妹频道的节目,还是差远了。但对于纪录片这样一个小众题材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
《人间世》第二季开播时,我明显感觉到“环境变了”。2019年1月,该片在东方卫视首播,并在新媒体平台同步上映。“这太可怕了。”范世光用夸张的语气描述道。
互联网传播适合短小、扁平、快速的内容,因此团队做了很多碎片化处理。比如每集拆分成30秒、1分钟、5分钟、10分钟版本等,以匹配新媒体广告视频、首页视频、微信公众号文字视频、微博视频、抖音视频等不同平台的需求。
几乎每个版本都是在素材的基础上重新整理、重新剪辑,每集由5-10个短视频组成,都是独立于正片的叙事。
比如,微信公众号文章《下周二你应该看《儿科医生》的几个理由》开头是这样的:
有一次游戏,我和一位医学生聊天。
我:你的同学都选择了什么职业方向?
医学生:50%的学生选择外科,其次是内科和妇科。没有人选择儿科。
我为什么会?
医学生:原因很简单,儿科工资低,工作量大,谁愿意去呢?
由此引出了关于儿科医生的那一集,随后配上了重新剪辑的1分40秒视频。这篇文章是范世光自己写的。几乎每一集,导演都要准备各个平台的剧本和各个版本的短视频。
最终的效果超出了预期:《人间界》第二季播出时,几乎每一集都登上热搜,引发网络热烈讨论,豆瓣评分9.6,仅腾讯视频播放量就突破1.2亿。
有制片人问范世光:你找了哪家宣发公司?他回答说:没钱,自己做,采访都是“自来水”主动找来的。这让他意识到两件事:
互联网时代,优质内容依然是吸引力的核心;
但同时,我们也要注重与外界的互动,积极分享故事,全力推广我们的产品。
这次经历提升了导演们的新媒体能力,比如导演们去医院实习时,也拍过短视频,最终剪辑成独立的5集《人间事》短视频系列。
“我才真正开始意识到纪录片的商业价值。虽然《人间》因为题材的特殊性,拒绝了一些商业广告和赞助,全靠版权收入维持成本。但不可否认,它现在是一个IP。”范世光说。
☟
年轻人成为新观众
上海这座城市曾是纪录片的发祥地,培养了新中国最早一代纪录片人才。
上世纪末、改革开放初期,纪录片被称为“国家相册”“时代的记录者”,其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尤为突出。
上海电视台制作了一批家喻户晓的纪录片,小到《毛毛牢骚》、《大搬迁》等日常生活故事,大到《浦东开发开放》、《上海城市发展》等国家历史故事,一时之间,扣人心弦的题材层出不穷。上海纪录片尤其擅长讲述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故事,从而形成了“海派纪录片”的独特风格。
“它站在普通人的视角,讲述个体的命运,但又能深入故事深处,反映时代的变化。”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主任、真人传媒总经理李毅说。2002年1月,上海开播了全国第一个专业纪录片频道,走在了全国前列。
然而,互联网时代,市场化、娱乐化浪潮汹涌而来综艺片,综艺节目、影视剧更加火爆,纪录片作为“小众门类”,却在市场上遭遇挫折。有纪录片人跪地要求影院增加放映场次,一度引发热议。好在,这一切似乎在近几年有所改变。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节目掀起了美食纪录片热潮,此后,《一串生命》、《味道的起源》等也相继上映。2019年,腾讯视频等网站引进了《七个世界游戏手柄,一个星球》《行星》《从太空看地球》等多部BBC科普纪录片,今年还将继续推出《野生间谍》第二季。
“看到首页上有纪录片和热门网剧,有点意外,有点意外。”网友小顾说。她是一名90后白领,工作压力很大,闲暇时喜欢看综艺节目和网剧,甚至在地铁上也看。这部纪录片原本不在她的列表里,但她被首页的推荐“迷住”,忍不住点进去看看。
当时点开的剧是《人间烟尘》,看得停不下来,眼泪都出来了。“跟我看轻松剧的初衷完全不一样。”小顾感叹,本想逃离现实几个小时,没想到反而更沉重,反而觉得很充实。
爱奇艺视频网站对该片的受众群体进行了画像:女性占多数,多数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年龄集中在20-40岁之间,可以简单概括为“年轻、高学历人群”。
这并不难理解,纪录片需要观众有一颗探索现实世界的好奇心和思考的心理预期,也需要一定的教育背景、文化知识或生活经验游戏引擎,并不是人人都感兴趣的大众题材。
李毅认为,这恰恰解释了为什么纪录片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年轻一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高于老一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成熟,他们自然会成为新的受众,80后即将步入40岁,90后即将步入30岁,这也是纪录片增长最快的时期。
典型的例子是《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电视播出时身心健康,传统观众反响平平,但在哔哩哔哩却一炮走红,年轻人自发在网上推广,制造话题,让这部剧红极一时。
另一方面,近年来综艺节目过度火爆,良莠不齐。我们几乎买下了国外知名综艺节目的版权,各种快节奏、慢节奏的综艺节目也纷纷上线。年轻观众早已审美疲劳,虚构元素过多的真人秀也颇受争议。
这时,纪录片才以真正的力量触动年轻观众的心。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纪录片总是一票难求,再比如李子柒的视频,没有跌宕起伏,看似枯燥,却有种平静真实的魅力。
“这确实发人深省。”李毅说道。
受众年轻化、网络化、市场化,意味着一个符合年轻人生活习惯、审美偏好和角色期待的纪录片发展新阶段似乎正在开启。
☟
商业纪录片:寻找观众的“最大公约数”
陈晓庆是《舌尖上的中国》前两部的总导演甜品店,2017年作为腾讯视频副总编辑创立“舌尖上的中国”品牌。
互联网时代的市场与资本,让纪录片人有了独立生存的可能。稻来的商业化之路,离不开腾讯视频这个大平台。该团队制作的《味之源1》在腾讯视频播出后,创下了中国纪录片网络点击量新纪录,目前第二季正在热播。
“我近几年拍的纪录片,大多在大众媒体播出,需要在规定的时限和预算内完成。”陈晓庆说,这一特点要求团队选择在一定的模式框架内运作,关键是如何在看似重复的方式中,每次都给观众带来新的惊喜。比如从《风味起源1》到《风味起源2》。
《风味起源》是腾讯纪录片平台倾力打造的IP,实际上已经形成了IP矩阵。
除正片外,还有10分钟x20集的剧集《味之源·潮汕》,在腾讯视频和Netflix上线独家新闻,并已在190个国家和地区播出。
《风味人间:云南》第二季再次被Netflix收购。
《风味实验室》时长25分钟×35集,以时下热议的美食话题作为切入点,每期邀请“风味学博士”、“风味研究员”、“风味体验师”等嘉宾现场畅谈美食知识,更像是一档话题型综艺。
疫情期间,腾讯视频上线的《沸腾火锅》也是稻来出品,让当时被关在家里的网友们流着口水、“自虐”地观看,评论里充斥着“想出去吃火锅”的嚎叫。
这些策划和IP开发是商业纪录片的重要特征,内容受众广泛,不再是“小众”。
到来诞生于互联网时代,但其核心创作者均来自传统媒体,拥抱新事物的过程也伴随着诸多纠结。
陈晓庆总结出一招:先对观众负责。
一个小的制作机构,如果失去了观众,就没有任何价值,因此团队在技术手段上做了很多新的尝试,这也体现了对专业精神的尊重。
他解释道,纪录片的专业性,就像商业纪录片所体现的那样,是以观众为导向,尽可能满足观众对于故事叙述和视听表现的需求。
比如在《味觉起源2》第一集《甜蜜空灵记录》中,为了展现惊险刺激的场面,摄影师悬挂在悬崖顶上,记录采蜜人惊险刺激的动作。在另一则故事中,团队与外国摄影师合作,记录马来西亚巴瑶族人在水下寻找海胆的场景,拍摄下世界最后一个水生民族的生活。上山下海,我们希望以更专业的视角,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
第二季不仅在拍摄手法、场景安排、基调把控上力求完美,在叙事风格上也强化了戏剧感和冲突感。很多喜欢BBC纪录片的观众可能会觉得很熟悉,因为影片采用了自然历史纪录片的手法。
《风味》系列是一部商业纪录片文化强国,是公共媒体播出的大众纪录片,需要创作者倾听观众的意见,寻找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人群的“最大公约数”。
“我们希望站在更多观众的角度,找到更多人感兴趣的平衡点。”陈晓庆说。
☟
细分如此极端,总有一个适合你的口味
“真人秀和纪录片的界限可能越来越模糊了。”探索传媒集团大中华区内容副总编辑张元说。张元也曾在真人秀市场工作过,他的观点和稻来团队几乎一致。
Discovery是全球纪录片娱乐领域的领导者,每年推出超过8000小时的原创节目,覆盖超过220个国家和地区,并以50多种语言播出。
作为行业领先者,它的商业化模式是怎样的?
首先它有精细化的分类,包括探索频道、TLC旅游与生活方式频道、动物星球频道、旅游频道、HGTV家居与生活频道、MotorTrend汽车频道、美食频道、科学频道等。
“不同的垂直领域,有更多细分的内容。”张元解释,年轻观众从纪录片节目中,找到了真实的自我、真实的生活,也希望获得更多的知识,有探索的机会。因此,节目内容需要更垂直、更有深度、更有共情。
比如,旅行纪录片可以细分为大众旅行、背包客旅行、野外生存等不同类别,细分到极致,总有一款是“你的菜”,满足了年轻消费者的需求。
从这个角度看,纪录片节目的市场潜力巨大。近些年,Discovery通过“合拍”的方式与不少中国伙伴达成合作。比如与哔哩哔哩联合制作生存类节目《决胜荒野:中国秘境》;与芒果TV合作《功夫学徒》系列,邀请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体验各种新鲜事物;与腾讯视频、云集未来合作《水果传奇2》。
这些节目也可以看作是纪实娱乐,市场化、类型化的发展,让商业纪录片有了更为宽泛的新定义。
这个时代,直播、VLOG 都是人人都在记录,生活处处都在记录。因此专业团队制作的纪录片必须极其精细,视听震撼要远高于网友作品,让观众“身临其境”,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技术门槛降低了,但意味着专业制作的门槛变高了。
“中国不同类型纪录片的潜力仍然巨大。”张元说,近年来,纪录片展映次数增多,影片数量增多,关注度提高,商业价值提升……市场越来越热闹。
☟
变化与恒定
2019年4月,上海广播电视台以纪录片频道为核心,整合集团内纪录片团队,成立纪录片中心,李毅担任中心主任。
调整的原因是纪录片市场的变化,传统的栏目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年轻观众垂直化、细分化的需求,改版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Discovery的经验,将纪录片按类型进行划分。
比如每天六七点有动物纪录片,八九点有历史纪录片,十点有探险纪录片。200多人的团队还分成17个工作室,有的工作室擅长历史探险故事,有的擅长社会现实题材,有的擅长人文艺术题材电子游戏,有的擅长自然动物题材……
新版面推出后,收视率大幅提升。“网上信息量这么大电子游戏,观众干嘛要看你的纪录片?传统纪录片的制作和运营方式必须改变。”李毅说。
比如纪录片越来越短,以前一集大概一个小时,现在大概20分钟,有的只有5分钟。
疫情期间,团队与微博合作,推出微纪录片《温暖的一餐》,采取的方式是“全民拍摄”,选取微博网友自拍内容,团队重新剪辑。
由于每一个镜头都来自网友,后期剪辑大概用了一周时间完成,影片在疫情期间反响非常好,登上热搜榜,随后还在电视台播出。
类似思路,还有与快手合作出品的短纪录片《请回答2020》,根据快手网友的喜好剪辑成竖屏,先线上后电视、先短后长地播出。
李毅希望通过手机短视频,让年轻人首先关注并喜爱纪录片,进而被吸引到中屏(电脑或者电视),最终走向大屏,也就是电影院。
但并不是所有类型的纪录片都适合市场化、商业化。
该团队还在制作一些传统纪录片,比如有关上海历史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对艺术和文学的要求很高。
环保题材电影《长江之恋》从青海源头拍摄到上海,英文版刚刚拍摄完成。
《多彩的新中国》和《上海解放一年后》都是利用历史资料编写的。
其中还有有关核工业、警察局、消防员等主题的故事。
上海有着得天独厚的纪录片土壤,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外语人才众多,外语纪录片输出海外相对容易,比如《东京审判》的外语纪录片,就是海外电影制片方主动找到李毅团队寻求合作。
今年纪录片中心还在YouTube上开设了账号,发布了一些短片进行试水,目前点击率不错。
由于文化差异较大,综艺节目、影视剧等内容外国人未必能看懂,但纪录片更直观,感染力、说服力更强,制作周期也更短,如果运用得当,不失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条“捷径”。
但范世光提醒,纪录片的未来离不开一个核心:专业导演的培养。
只需用手机拍一张照片就能剪辑出一部好电影。但导演如何用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创造出温暖、有爱的内容,才是一部好作品的关键。
有这样素质的导演,与职业无关,需要有生活阅历、有社会关怀、有时代感,这样的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好的环境、好的机制才能培育出来。
纪录片的春天真的来了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