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触乐夜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各取所需?(图/小罗)本周三,我去参加了《GT赛车:极速狂飙》首映场,观看了这部由真实玩家故事
触动音乐夜话,每天聊一些游戏相关的琐碎、奇奇怪怪、新鲜事。
各得其所?(摄影/小罗)
这个星期三,我参加了《Gran Turismo:Forza Motorsport》的首映,观看了这部根据真实玩家故事改编的电影。
坦白说,无论是现实中的赛车还是虚拟的赛车游戏,对于我来说都相当陌生。就算用“门外汉”来形容自己,我大概也是离门最远的那种人,连门是什么样子都看不到。作为一名游戏编辑,我当然能说出一些知名的赛车游戏,但最接近的一次接触,是在几年前采访一位瘫痪的玩家,他只能通过微软自适应控制器(XAC)来体验游戏。在得到 XAC 之前,他能玩的游戏只有赛车游戏,大多数时候只能用 WASD 来操作。而他玩《极限竞速:地平线 4》的水平比我高太多了。
至于现实生活中的赛车,我对它的了解仅限于同事和朋友讲的那些有趣的故事。比如,相当一部分赛车比赛(当然那些关卡的具体名字我记不清了)是有钱人玩的游戏。某种意义上,它类似于一些花钱就能变强的游戏,但不同的是,老板和赞助商花的钱比普通玩家花钱多无数倍。在电影放映过程中,我的同事、同为赛车爱好者的邓培军先生经常指着屏幕上赛车的某个部件说:“就这点小事,坏了一个,换一个也要几万块钱……”
首映式的电影票,背面印有座位号
和很多其他运动一样,车手也需要从小培养。但考虑到顶级赛车运动的“烧钱”程度,一个有赛车梦的孩子,或者一个想让孩子当车手的家长,都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电影开始前,邓老师给我估算了一位职业车手从小培养到参加顶级比赛需要多少钱。后来我不小心忘记了,但还记得当时听到这个数字时我的第一反应:真的要花这么多钱吗?如果最后没能进入职业圈,沉没成本也太大了!
也许正是因为有如此巨大的限制——尤其是金钱,我们甚至还没有谈到天赋和努力——从游戏玩家到职业车手的励志故事才会格外感人,而这也正是《Gran Turismo:赛车手 Jann Mardenborough 的前半生》的情节。
由于电影还没正式上映,剧情方面我不太想透露太多,只能说,同样是索尼出品、改编自游戏IP的《极限竞速》给我的观感比《神秘海域》好太多了。也许是真实的背景让我更感兴趣,也许是主角作为游戏玩家的身份让我产生共鸣,也许是《神秘海域》中冒险寻宝、走到哪崩塌的故事让我产生了一定的抗拒感……总之,虽然《极限竞速》以电影的标准来看还是中规中矩,但游戏玩家还是觉得有点熟悉,尤其是山内一典出现的那几个镜头……
奥兰多布鲁姆也参演了这部电影,虽然我直到走进电影院才意识到这一点。
当然,站在玩家和编辑的不同视角,我也在《Gran Turismo》中看到了不同的东西:游戏和它背后的庞大公司让一个有天赋的玩家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童话,但却真实发生了。与之相对应的是,全球数千万玩家的支持,是这个童话诞生的前提。现实中,故事的起因或许并没有那么戏剧化,但确实让很多玩家产生了“看,游戏可以做到这一点”的自豪感。虽然类似的话题在当时这个游戏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显得有些陈旧,但赛车与游戏的交集,还是能让很多人感到新鲜:游戏大师与真正的大师之间的距离,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要近得多。
不过,电影上映后,赛车迷邓先生还是不断向我普及扬·马登伯勒的经历。比如他小时候真的开过几年卡丁车金钱游戏,在以赛车手的身份开上真正的车之前,他不仅要在游戏中驾驶数千小时,还要在与他同级别的玩家中脱颖而出,然后还要经受专业赛车手的训练和比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如果说日产、索尼等大公司在外部条件上帮助了他,那么他自己也要靠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天赋——从这个角度来看,扬·马登伯勒又回到了“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的传统故事。
右边的人就是扬·马登伯勒本人,他在影片中还担任了车手的替身演员。
但即使有这些,《Gran Turismo》也足以吸引我的注意力了。这种速度与金钱的游戏,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似乎都很有趣。看完电影后,我很想打开赛车游戏,看一场真正的赛车比赛——对于电影制作人来说,这些就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