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学校应用七向作者:苏建明魏正伦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1年第12期摘要学校在面对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时,力求将监测结果应用到学校管理之中
1.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学校应用的“七个方向” 作者:苏建明 魏正伦 出处: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1年12期 摘要 面对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学校力争将监测结果运用到学校管理中,通常会思考“为什么要用”、“怎么看”、“谁用”、“用什么”、“怎么用”、“如何保障”、“如何支持”等问题。我们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开展相应的研究与实践,对以上七个问题一一作出回应,形成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在学校应用的系统思考,有助于推动学校管理走上人性化、理性化、科学化的道路幸福生活,从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 学校应用 2015年,国家开始实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监测周期为每三年一次。 2018年7月
2、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根据第一周期全国六门学科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数据结果美食供应商,发布了我国首部《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客观呈现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和学校教育教学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并就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提出了建议。随后,国家每年根据上一年度两门学科监测结果,分学科发布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目前,国家已发布2018年监测的数学、体育,2019年监测的语文、艺术,2020年监测的德育、科学等六门学科质量监测报告。如何利用这些高质量的“体检报告”来“诊断”学校教育发展情况,是摆在我们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于学校在运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中面临的七个问题
三、我们在研究和实践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1、为什么要用它:锁定“最后一公里”,认可应用价值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建立面向素质教育发展的科学评估体系”。自2015年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立以来,国家每年对全国四、八年级进行监测。这些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全面收集数学、体育与健康、语文、艺术、科学、德育等相关数据及其影响因素,为国家和地方教育决策调整和教育教学改进提供了数据依据,有利于打破“唯分数主义”评价体系,引导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由于该报告发布不久,而且
4.“一校一诊”。基层中小学对报告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报告的应用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这就需要基层学校要担负起应用监测结果的责任,主动作为,充分发挥报告的价值,根据报告结合学校实际,积极转变教育治理方式。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切实纠正以分数作为评价师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扎实提高学校管理质量,提高学生健康成长水平,落实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如何看待:基于三个视角解读报告文本。面对报告,中小学除了关注度不够,还存在“不知道如何看待”的问题。本文提供三个视角供参考。整体视角基层学校需要把握报告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从报告结构可以看出,第一份全面的
5.《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有目录,具体内容分为三部分,即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基本情况、主要结果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建议。分主题发布的几份报告都包含了《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的前两部分(基本情况和主要发现)。通过阅读摘录的主要结果(或主要发现),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初步了解义务教育监测结果的基本情况,心中有数。问题视角报告则反映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优势和问题。要通过优势看成长、看进步,就要重点关注“主要结果”(或主要发现)部分发现的问题,通过问题和对问题得出结论的数据,看努力的方向。还要认真研究《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建议》(分主题发布)中专家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6、报告要求我们自己提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建议”)。这样学习报告,有助于基层教育工作者理清“问题是什么”、“问题怎么提出”、“怎么解决”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为基层学校优化教育治理提供参考。联系视角报告提出了全国样本学校的总体特点,同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又各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报告时要联系实际,根据报告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将调查学校的实际情况与报告内容进行对比,找出学校与全国普遍情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平台,使学校定位更准确,质量提升更有方向。3、谁来用:组建团队,强化责任到人。质量监测结果的应用对基层学校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任务,需要一支团队来落实。我们改革学校
7、组织架构。学校质量监测结果应用中心成立了,这里至少需要三类人:一是领头人,负责统筹协调、安排各项工作。最好由校长挂帅,搭建好运行框架,同时重点培训质量监测结果应用中心所有人员和学校全体教职工,亲自把工作推上正轨。二是推动人,负责推动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相关的各项工作,安排、落实、协调、督促各个时间点应该落实的各项工作。三是实施人。质量监测结果应用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学校各部门、年级负责人应成为质量监测结果应用中心的重要成员,在工作中负责落实。四、用什么:坚持一种思维,确保内容落实。学校在全国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工作中要有“组合思维”。 学校应将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到课程教学中,
8.在学生发展、环境创设等工作中,落实报告针对性解读后的实施回应。结合教师课程教学,促进专业成长。充分利用质量监测结果,引导教师在教学内容、师生关系、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开展专业成长,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一是细化教学内容,以准确把握各学科课程标准为核心,以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实施为抓手,做好教材使用的二次开发。二是调整师生关系,以构建紧密规范的师生关系为核心,以情感连接和规则意识为抓手,引导教师做好学生身心成长的小榜样、“小伙伴”。 三是优化学习方式,以思维成长为核心,以在各学科教学实施中推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为抓手,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用结合、合作创新。四是细化多元化
9、评价。课程教学评价以求真、求科学为核心,以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流程、评价反馈等改革为抓手,优化细化教师团队、学生团队、家长团队评价游戏,结合学生全面发展,立足长远发展。报告指出,基层学校需要全面关注学生学习成果与学习过程、学习知识与形成素养、学习认知与情感发展、尊重个性与全面发展。这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尤其要补齐体育教育、美育教育、劳动教育的短板。既要学结果,更要学过程,甚至在师生头脑中形成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重要的观念,让学生知其“如此”,“知其所以如此”。 二是既要重视学习知识,更要注重素养的形成。学习知识也是素养形成的一部分,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10、三是让情感与认知同步发展。情感发展有助于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四是尊重个性,全面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并不矛盾,要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教育环境营造,加强协同育人,我们发现,要解决“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比例高”、“家长需改善亲子沟通与教育方式”等问题,需要校园、家庭、社区、网络等各方共同努力,营造尊重教育规律的环境。 一是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引领师生用美好的心去发现彼此的小优点,用真诚、积极的心态去回应彼此;二是营造民主、关爱的家庭环境,在安全、温馨的氛围中感受爱与智慧。
11.回馈爱心、实现成长;三是营造文明有序的社区环境,让学生体会规则让世界更美好;四是营造去伪存真的网络环境,引导学生用一双睿智的眼睛看待虚拟世界服务业,用一颗睿智的心去感悟生活的方方面面。五是运用方法:设计制度,优化操作流程。学校把质量监测结果应用与信息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防沉迷系统,利用学校使用的钉钉工作平台,设计了《学校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系统》笑话视频,构建了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操作流程,实现了质量监测应用工作台账化、标准化,结果化。问题收集与初步处理,大力挖掘“问题”的源头,开辟沟通渠道。一是密切关注报告中的问题,特别是在最新报告与学校实际情况的对比中; 二是关注学生多方面诉求,按年级设立信箱,收集全校、校大队学生反映的问题。
12、部门分类整理,录入系统,能回复的立即回复,不能回复的由学校相应部门或年级负责处理;三是通过网络收集教师、家长、社会反映的问题。对教师、家长提出的问题,按年级进行收集、回复、录入、处理,社会反映的问题由办公室统一收集、处理。问题的根本解决与上报我们力争做好问题的“根本解决”。一是问题整理分类。质量监控中心对收集到的问题进行分类,原则上以学校部门、年级分工为标准幸福的瞬间,确保问题与工作内容的一致性。二是问题初步解决。我们发现,大部分问题都可以通过沟通得到解决。各部门、年级在与学生、教师、家长的沟通中,也增进了彼此的情感,促进了良好教育氛围的形成。 三是学校统一解决,部门、年级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学校专门研究。
十三、协调解决问题;四是报告解决问题。学校对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向上级部门书面报告。这就要求学校从“具体问题”中挖掘出问题的“根源”,站在全国教育大局的高度看我们基层学校的责任,集中大家的力量提出深化子女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形成有价值的报告,推动问题的“根本解决”。六、如何保障:建立一套提升应用实效的机制。要把中小学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到基层去落实“组合思维”,需要一套与学校治理有机结合的刚性机制。报告解释机制学校质量监测结果应用中心要坚持新报告发布必须解释的原则,自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第一份报告起经典笑话,以后每年监测两门学科,并出具相应的报告或文件。 同时,国际(如 PISA)、市政和地区
14、相应的质量监测结果也一并发布。因此,每当有新的报告发布,学校质量监测结果应用中心应及时组织整体解读和各部门分块解读。专项研究机制在每学期开学前或学期末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加会议,梳理总结学校质量监测结果应用中的经验和问题,深入研究,安排部署。周报机制将质量监测结果应用作为每周行政会议的一部分,各部门工作报告应与报告解读、每周具体措施制定及实施过程、每周实施效果总结等内容结合起来,各部门负责人参与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带领学校教育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完善。对于反馈机制报告中学校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学校质量监测中心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梳理,提出建议。
15.及时讨论报告并反馈教育行政部门、研究培训机构、监察机构等相关部门。第七,如何支持:建设数据库,开发核心资源。质量监测结果的学校应用要基于数据、依靠数据、改变数据。基层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数据意识,能够围绕报告数据中发现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制定措施,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通过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优化学校运行行为,提高教育质量。指标建设以教育部等六部门2021年3月1日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估指标》,特别是“学生发展质量评估”部分为依据,构建数据库的指标体系。 这里需要把握三个重点:第一,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质量评估指标》的“重点内容”构建指标体系的框架。
16、建立“关键指标”和“检查点”的框架,落实国家评估要求。二是细化指标体系内容。本着“教学与评价相一致”的原则,各年级根据学生发展质量评估的“检查点”,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构建相应的学生发展指标内容。以四年级学生发展质量评估为例,学校针对学生浪费粮食的现象开展了相应的教育。在四年级的《品德与法治》课本中,就有“本来可以避免多少浪费”这样的课文,与“学生发展质量评估”中“检查点5”的“节约粮食、节约水电,做低碳环保的生活”相呼应。我们可以在四年级设置“树立节约粮食意识”的指标内容。三是指标体系的数据呈现。 “学校质量评估”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估”均有5项A级重点内容和12项B级重点内容。
17.关键指标、27个考察点。按照总分100分计算,设两个考察点的B级关键指标为8分,设三个考察点的B级关键指标为9分。各考察点得分按B级指标平均分配,前几项总分为99分,保留1分作为亮点。任一考察点排名前10%的学生可加1分,任一考察点排名前30%的学生可加0.5分,最高加1分。结合学生全面发展,立足长远发展,报告指出,基层学校要全面关注学生学习成果与学习过程,学习知识与形成素养,学习认知与情感发展,尊重个性与全面发展。 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特别是弥补体育教育、美育教育、劳动教育的不足。一要学结果,更要学过程,即使在
18、师生应形成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重要的观念,让学生不仅知道“是怎样的”,更要知道“为什么”。二是要重视学习知识,更要重视素养的形成。学习知识也是素养形成的一部分,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三是让情感与认知同步发展。情感发展有助于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四是要尊重个性,全面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学生个体发展并不矛盾,应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育人环境创设,加强协同育人。 读完报告我们发现绿色食品,要解决“课外辅导班参加者比例高”和“家长需要改善亲子沟通和教育方式”的问题,需要校园、家庭、社区、网络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打造一个
19、尊重教育规律的大环境。一是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引导师生用美好的心灵发现彼此的优点,用真诚、积极的心态相互回应;二是营造民主、关爱的家庭环境,在安全、温馨的氛围中体会爱与智慧,回馈爱与成长;三是营造文明、有序的社区环境,让学生体会到规则让世界更美好;四是营造去伪存真的网络环境,引导学生用一双睿智的眼睛看待虚拟世界,用智慧的心去感悟生活的方方面面。 5.如何使用:设计制度、优化操作流程学校把质量监测结果应用与信息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学校使用的钉钉工作平台,设计了《学校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系统》,构建了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操作流程,实现了质量监测应用工作台账化、标准化、结果化。问题
20、收集、初处理。我们大力挖掘“问题”的来源,畅通沟通渠道。一是密切关注报告中的问题,特别是要加强最新报告与学校实际情况的对比。二是关注学生的各项诉求,按年级设立信箱,收集全校学生的问题。校大队将分类整理,录入系统,能回复的立即回复,不能回复的由学校相应部门或年级负责处理。三是通过网络收集教师、家长、社会反映的问题。对教师、家长提出的问题,按年级进行收集、回复、录入、处理,社会反映的问题,由办公室统一收集、处理。问题的根本解决和上报。我们力争做好问题的“根本解决”。一是进行问题整理、分类。质量监测中心对收集到的问题进行分类。 原则上以学校部门、年级分工为标准,确保问题与工作内容的一致性。二是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我们发现,大部分
21、问题多通过沟通解决。各部门、各年级在与学生、教师、家长的沟通中,也加强了彼此的联系,促进了良好教育氛围的形成。三是学校统一解决问题。部门、年级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进行专题研究,统筹解决。四是问题上报解决。学校解决不了的问题,书面上报上级。这就要求学校从“具体问题”中挖出问题的“根”,从全国教育大局中看到我们基层学校的责任,集中大家的力量提出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形成有价值的报告,推动问题“根本解决”。六是怎样保证:建立一套机制,提升应用的有效性。 基层中小学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必须落实“组合思维”,需要有一套与学校治理有机结合的刚性机制。报告解释机制学校质量监测
22.结果应用中心应坚持新报告发布必须解读的原则。自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第一份报告发布以来,每年监测两个课题防沉迷系统,并出台相应的报告或文件。同时,国际(如PISA)、市、区三级也发布相应的质量监测结果。因此,每当有新报告发布,学校质量监测结果应用中心应及时组织整体解读和部门解读。专项研究机制在每学期开学前或学期末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加会议,梳理总结学校质量监测结果应用中的经验和问题,深入研究,作出部署。周报机制将质量监测结果应用作为每周行政会议的内容,各部门工作报告应包含报告解读、每周制定具体措施、实施过程、每周总结实施结果等内容。
23.部门负责人参与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带领学校教育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和完善。对于反馈机制报告中学校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学校质量监测中心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梳理,提出建议,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研究培训机构、督导机构等相关部门报告反馈。第七,如何支持:建设数据库,开发核心资源。质量监测结果的学校应用要基于数据、依靠数据、改变数据。基层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数据意识,能够围绕报告数据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制定措施,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同时,通过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优化学校运行行为,提高教育质量。 1.指标构建基于教育部和其他六个部门于2021年3月1日发布的强制性教育。
24.教育评估指南中的“强制性教育质量评估指标”,尤其是“学生发展质量评估”部分,构建了数据库的指标系统。根据学生发展质量评估的“检查点”,指标是与“教学和评估的一致性”的原则例如四年级的道德和法律教科书中的“可以避免多少废物”。 这与“检查点5”中的“保存食物,水和环境友好的生活”相呼应,在“学生发展质量评估”中,我们可以将“在四年级”中设置为“确定“保存食物”的意识”。 。 在任何检查点中排名前10%的学生都可以增加1分,在任何检查点中排名前30%的学生都可以增加0.5分,最高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