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易》中的“贲卦”彖辞说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新社北京6月2日电 题:如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
作者:谢茂松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易经》是五经之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原文。《易经》《本卦》云:“刚柔相济老龄化,天文也;文明为终,人文也。观天文以观时变;观人文以化天下。”文明为终,止于文明,亦即《大学》所言止于至善;观人文以化天下,即以文化教化人,养人心,形成文化共同体。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作为世界上唯一连续不间断的文明服务业,其连续性从根本上来说,来自于中华文明的文明意识和文化自觉所形成的文化凝聚力。中国之所以是中国,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从根本上来说,在于文化认同。经史之学和儒家思想提供了中国作为中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论语》中“政即义”的论述,是对中华文明政治本质的深刻认识,也是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连续不间断的文明的关键。
游客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观赏四羊方鼎。摄影:田宇浩
换言之,文化大国的文化,是讲究伟大与长盛不衰之道的;文化事业的文化,是文化改造的“大文化”,文化事业的事业,是提高道德修养知识的“大事业”。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百年老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政治意义和教育意义。革命时期,中共既重视文学,又重视电影、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子夜》等小说、《风雨的孩子》、《渔光曲》等左翼电影、《白毛女》等新戏曲、延安秧歌、延安木刻版画等都是典范。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艺工作具有根本指导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改革开放时期,中共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1983年,邓小平在《论党在组织思想战线上的紧迫任务》讲话中提出,要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防止重经济工作、轻意识形态工作的倾向。进入新时代,2014年,延安文艺座谈会72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时代十年,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化。网络生态改善新品电子游戏,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文化事业日益繁荣。
在文化事业中,文学艺术直接影响和启迪人心,文学艺术也是中华文明传统十分重视的诗教。诗教影响人心、性情、血脉,是政治和教育中最细微的部分,正如孔子所说:“启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教“始于情,终于礼义”,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温良恭俭让的教育,培养人们温和的性情和品德;诗有唤起和观察群众怨气之功,能观察政治得失,凝聚人心。
在新时代,考古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因为它们关乎历史和文明记忆的延续。传统就是传统,要像流水一样活着,正如《论语》所说:“日月如梭中国文化,昼夜不停。”
新时代的文化事业把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根本上是通过游山玩水、游土地、游历史,陶冶人们闲适、温情、闲适的心灵,并以此改变世界。
外国友人体验中国茶文化。 李诗欢 摄
新时代的文化事业虚拟偶像,顺应人类由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的转型,有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俗话说“过不去网络的考验,就过不去长治久安的考验”。
新时代的文化事业离不开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首先要重新认识中华农耕文化一万年来建立起来的人、土地、祖先、历史之间的深刻联系,这种联系在近代具有新的普世文明意义。立足农耕文明的历史传承,让乡村实现由内而外、形式与精神的全面提升。同时要深刻认识城市的历史文化意义影后,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让人们铭记历史、怀念故乡,实现老城焕发新的活力。
新时代的文化事业,在“极高适度”的层面上,应该影响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文化作为文化,是“人日用而不自知”的生活方式,关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中国进入了富人爱礼的社会,富人爱礼的礼仪就是礼义,就是德行兼备的美好生活。如此一来,从上到下生活万岁,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安身立命,在天地间找到生命的意义,这无疑关乎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归宿。
文化事业是一种默默无闻、潜移默化滋养躯体的劳动,将“形而上谓之道”等至善的美德贯穿始终。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的新文化,要全面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古今中外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坚持、丰富和提高中国新文化的文化主体性王者荣耀比赛,以现代中国为主体,确立现代中国的新传统。(完)
关于作者:
谢茂松美食街,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兼任《城市观察》杂志特邀主编、中央党校文史系兼职教授、曲阜孔子学院执行院长。兼任中国西藏信息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印度洋岛屿研究中心学术顾问、香港南华早报中国专家组专家。著有《尚书之道:心性之学与理势统一》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