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民族自强自信的实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佚名 次浏览

摘要:文化自信不单单是一种文化现象,既包含了对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也包含了对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自信

文化自信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自信,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自信。它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必然带来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提升,是民族自豪感向历史文化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是综合国力增强的文化体现。所以,归根结底,文化自信的本质是民族自立和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是重点强调的一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自信,解决了温饱问题、由总体小康迈向全面小康的中华民族,正在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也表明在“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占有极大的比重,文化建设的任务更加突出、更加重要。

树立高度文化自信,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基础性意义,其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文化自信根植于中华民族发展的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文化自信是坚定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支撑保障和强大精神力量,但同时又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文化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概念范畴和意志信念相声新势力,有其自身的文化因素,但归根结底还是根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壤中。文化自信的高低和强弱,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原因,既受经济社会条件的影响,也从文化心理的角度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和发展轨迹。

文化自信理念的确立,不是偶然的、武断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时代背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腾飞,社会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改善,国际地位提高,物质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物质世界的巨大变化必然影响和投射到精神世界,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得到极大解放和丰富。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历史人物文化、古代地域文化、古典诗词文化、汉字文化、中华饮食文化、中医文化、成语典故文化、故宫文化、对外文化交流等文化热潮相继涌现,彰显了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自信心。这是新时代文化领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 毫不夸张地说,这种文化变迁现象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而出现的,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生产力的大发展带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极大改善,体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从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和不断高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和践行,再到文化自信等一些重大思想文化理念的确立,体现了新时代思想文化不断前进的历史足迹,体现了思想文化建设的延续性和先进性,表明我们的思想文化不断走向自觉和更高层次。这显然是文化自信的增强和文化自信的充分展现,表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有了更深刻的把握。同时,也要看到,这也是中华民族自立、自省、自尊、自强的文化写照。 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说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包括对国学、传统文化的热情,归根结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自我完善的文化体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体现了民族向心力、凝聚力、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的提升。

所以,文化自信是伴随着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强盛和伟大复兴而来的,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而来的,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繁荣、社会进步,当然,背后的强大支撑和动力,自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文学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文学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相通的,是一个规律性的历史现象。当文化自信受到挑战,文化凝聚力和自信受到动摇和破坏时,往往与国家发展的曲折、挫折、经济社会的停滞或落后相联系。人们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启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出第一步。当时,一片废墟,经济没有起色,国学和传统文化不仅不受尊重,反而受到批判。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自信心无疑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面对尚未消除的贫穷落后和各种体制机制的弊端,人们的反思,既指向现实,也指向历史,既指向政治,也指向经济和文化。

当然戛纳红毯,这里的积极意义和历史进步性是应该肯定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但也与当时贫困落后条件下精神世界和文化心态受到挤压、变形有关,也可以说,是当时经济社会还未摆脱贫困落后状态的文化反映和精神折射。

历史上也出现过这种情况,上个世纪初的五四运动提出要打倒孔门店,清洗旧文化,提倡白话文,新文化运动,无疑是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但其中也夹杂着对传统文化不加分析地批判、排斥的主张和情绪戛纳红毯,极端者甚至要废除汉字等等,国学和传统文化受到冷遇也就不难想象了。批判国学和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清除历史文化中蕴含的那些窒息人们思想、禁锢社会进步的消极落后的东西,是可以理解的,但把整个国学和传统文化看作是无用、黑暗的笑话段子,那绝对是错误的。 尤其是把中国积贫积弱、任人摆布、怀疑、动摇甚至丧失自己的文化自信,丧失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滑入文化危机泥潭,归咎于国学和传统文化,更是大错特错。这一历史社会文化现象生物医学,单从文化角度很难解释;但仔细反思,也可以看出,在深陷苦难和民族危机的旧中国,某种民族文化心态的扭曲和变形。

文化是人类的自我意识

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从根本上讲,文化的兴衰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文化自信也与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息息相关。

从文化起源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并不奇怪。文化是人的自我意识,人对待文化的态度,也是人对待自己的态度。文化是人的自我意识,对个人、民族、国家都如此。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又反过来滋养和推动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华文化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的“本”和“魂”,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精神印记,是因为中华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蕴含了只有他们才拥有的独特发展历史,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自我意识。 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停滞、减缓,受到贫穷落后的挤压,人们的精神世界受到压抑,信心受损、受挫,看不到自身的存在和力量,就容易走向否定传统历史文化的自我否定、虚无主义。当经济崛起、综合国力增强,人们就会感受到自身的强大,信心倍增,自豪感自然而然地油然而生菜谱大全,通过肯定传统文化来肯定自己策略游戏,通过欣赏传统文化来欣赏自己。

因此电子游戏,文化自信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也包括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自信,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自信。它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必然带来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提升,是民族自豪感向历史文化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是综合国力增强的文化版。所以,归根结底挂号网,文化自信的本质是民族自立和自信。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

文化的灵魂是价值观,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毫无疑问必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奉献、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和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大量事实表明,近代以来,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竞争力,往往取决于其文化软实力的大小和强弱;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国防军队建设的兴衰,乃至整个社会的生存发展,也取决于其文化软实力的大小和强弱。这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和民族动荡不安,内乱频发,政权更迭,四分五裂,发展停滞,深陷苦难,即便一些经济发达的强国也未能幸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社会主流价值观崩塌、核心价值观被颠覆而导致的思想混乱和斗争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根源。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占据主动、取得优势、立于不败之地,都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核心价值观,增强生命力、凝聚力、号召力。

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指引和激励我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生活,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爱国、奉献、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目标,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循这样的道德标准和规范。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是一个有机统一、相互支持、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紧密结合、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文化理念,但决不是思想王国所固有的,而是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上的体现,是以文化理念形式出现的社会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支配人们行为的文化意识,但决不是人们头脑中主观自发的,而是需要经过教育、培育和弘扬,内化于心灵、外化于行动,才能成为指导人们价值判断和行为的精神信仰。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又指导当代中国社会现实。换言之,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又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需要和价值追求。显然,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建设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从而不断提升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软实力,不断辐射出人民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要真抓实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作者为《求是》杂志原主编)

随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