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教育部发布2023年高考预警信息,结合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做到诚信考试。
2023年高考临近
大多数候选人正在积极调整自己的身份
有序备考
然而,一些犯罪分子
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传播有关考试的虚假信息
销售和制造焦虑
甚至实施诈骗
诱导考生考试作弊
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
近日,教育部发布2023年高考警示信息健康教育,结合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郑重提醒各位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谨防受骗,诚信参加考试。
1. 组织高考作弊,难逃法律制裁
案件
2020年高考前,考生朱某某与温某(另案处理)商议组织考试作弊。朱某某提供试题教育部发布高考预警信息,温某负责寻找“枪手”,二人共同出钱请“枪手”做试题。考试期间,朱某某带手机进考场,拍下试卷发给“枪手”,“枪手”答题后再将答案发给考生复印。参与者和组织者很快被抓获。考生朱某某因组织考试作弊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000元。
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考试作弊”和“向考生提供考试试题、答案”均属违法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在高考、研究生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将直接认定为“情节严重”的行为,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提醒
近年来,地方公安机关联合教育部门严厉打击各类与考试有关的违法犯罪活动,我们提醒各位考生要增强法律意识游戏,知法守法,切勿因一时糊涂而后悔终生。
2、“李鬼”很难变成“李逵”,用自己的身体去试法,是行不通的。
案件
某省2020年艺术设计类高校入学考试中,两名作弊者找一名大学生替考被警方抓获,两名组织作弊的人员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八个月、三年两个月;替考的大学生因犯替考罪,被判处拘役五个月,缓刑一年。
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考试作弊”和“代考或者让他人代考”均属违法行为。
提醒
近年来养生小知识,一些新技术逐渐被运用到国家教育考试管理中,杜绝代考等作弊行为。考试虽可贵,诚信更可贵。切勿轻信不法之徒的欺骗,以免受骗上当,更不要心存侥幸替人代考或让别人代考。触犯法律,终将自食恶果。
3. 带着手机逃避安检,考试作弊毁掉你的前途
案件
2022年高考期间,一名考生为躲避高考安检,违规携带手机进入考场,考试开始后,拍摄试卷并发至QQ群寻求答案,未果。根据相关规定,违规考生受到严厉处罚。
规定
高考是法律规定的国家教育考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明确规定,考试过程中使用通讯设备视为考试作弊自助火锅,该项考试全部科目成绩无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考生携带、使用作弊设备、材料参加国家教育考试手柄游戏,情节严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停止一年以上三年以下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提醒
近年来游戏交易,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部署高考打击手机作弊专项措施,手机不能带入、不能使用、不能传递。高考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将在标准化考场、全程视频监控下,为梦想而战。考试结束后,考场录像也将进行复查审核,确定每位考生是否有违规、违章行为。考生应自觉遵守考场规则要求民生,服从考场工作人员管理,拒绝携带手机等违禁物品,遵守考试纪律。考试失利不算什么,但丢了生命真的得不偿失。
4.虚假宣传不可信,没有“天上掉馅饼”,只有“陷阱”
案件
考题达人授课、强化课程保级、某某学生考上某某名校……这样的宣传文案、招生广告,时常出现在各考试培训机构的招生宣传中,让不少家长信以为真。从目前公开的教育培训机构虚假宣传、违法广告典型案例来看,不同程度存在着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形式多样、普遍性的问题。捏造教育老师的能力和水平、夸大宣传教育培训的效果、以学员和受益者名义进行虚假宣传民生,已经成为培训机构实施诈骗的惯用伎俩。
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含有下列内容:(一)明示或者暗示保证进入高等教育机构、通过考试、获得学位、证书,或者教育培训的有效性;(二)明示或者暗示有关考试机构或者其工作人员、考试题库人员从事教育培训活动;(三)利用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教育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士或者受益人的名义或者形象进行推荐、证明。
提醒
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资料,保管、运输等管理措施极为严格。各类培训机构不可能保证考生一定通过考试生活万岁,也不可能提供“真题”,更不可能用钱买文凭。考生切勿轻信虚假宣传,上当受骗,造成财产损失,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
5.“发帖抢位置”成为吸引眼球的噱头,切勿触碰与考试有关的“恶作剧”
案件
2022年高考数学试卷结束后,有网友晒出部分试卷图片,涉嫌泄露试题。经公安机关调查,发现系恶意编辑“占题帖”,考前在相关平台发布不相关的帖子占位,考后再将原有内容替换为试卷内容,帖子时间仍显示为考前笑话段子,造成考前疑似泄露试题的假象。此外,有考生在网上发帖自称“考前猜中试题”,也是考后恶意编辑的“占题帖”。
提醒
律师、专家提醒,考生若恶意发布此类信息,除违反考试纪律外,还涉嫌违法,严重者甚至构成犯罪。培训机构或其他人员若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考前发布“占座帖”,虚构获取试题或“猜真题”信息,骗取大量公私财物,则涉嫌诈骗。考生切勿为了娱乐他人,自欺欺人。
星星值得旅人
坚持到底
梦想将会实现
向所有候选人致以良好的祝愿
达到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