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人家的孩子,从未让你失望?
01
被误解的“快乐”教育
记得曾经和一位不太熟的朋友聊天,她说自己深受美国“快乐教育”的影响,认为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其他的都不重要。
因此她从来没有刻意训练孩子的生活技能,也没有拓展孩子的综合素质,即使发现孩子对音乐感兴趣,但她不忍心看到孩子在培训班里受太多苦,就放弃了对孩子的培养。
有一天,她突然发现,别的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自己的孩子却远远落后于别人,学习上的落后也让孩子的自信心崩塌我的学习生活,她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美国作为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我的朋友却误解了美国“快乐教育”的真正含义。
“快乐教育”这一理念最早是由19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就是要改变长期以来“把教育视为严肃课堂里的苦行僧生活”的教育误区,重视对孩子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
需要明确的是,快乐教育本意是指让教育的过程和方法更加快乐,目的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但最终却被误解为“无为而治”“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同义词。
很多中国人对美国的教育方式是这样的:孩子早上八点半上学,下午三点放学。几乎没有考核,课程尽量简单。周末没有补课,只有聚会和户外活动。
因此,家长们似乎找到了自由的出口,认为孩子没必要花很多时间学习,只要玩得开心,释放天性就可以了。
殊不知,美国的孩子在课余时间里,安排了丰富的俱乐部活动、社区活动、科学实验、竞赛训练等,锻炼孩子的综合能力。美国的“快乐自由教育”从不鼓励家长纵容孩子、放任孩子胡闹,而是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有学习的动力,全身心投入,战胜困难挑战,获得快乐。
中国父母所实行的“放养式教育”其实是部分美国家庭的无奈选择。正如《不平等的童年》一书所写:“美国精英阶层普遍实行的是协作式培养,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圈养式养育’,而工人阶级和穷人的养育方式则是让孩子自然成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放养式’。”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被父母以“散养式”养育的孩子很难考入哈佛等世界知名大学。
02
教育没有捷径
在美国,教育阶层划分明显,所主张的教育目标也各有不同。
低收入学校的学生96%是黑人和拉丁裔,学校强调KIPP(知识就是力量计划),即“知识就是力量”,老师不注重启发,而是直接向学生灌输规则和知识,学生想要的只是找到一份工作。
中学部的学生以中产阶级为主,学校教育是中国理解的美式教育,老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运动专长、独立思考能力。
在中产阶级之上,有一种精英教育,鼓励学生打破规则、主宰世界,但前提是学生需要付出千倍的努力。
比如全美排名第19位、加州排名第1位、每年都有不计其数学生获得常春藤盟校录取通知书的惠特尼学校,其数字“4”代表着“4小时睡眠、4杯咖啡、GPA 4.0”。如果学生想拿满分4分,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这样才有精力熬夜学习。
哈佛大学丘成桐教授说:“一切精英教育都需要努力。”
除少数天才外,大多数杰出的人都是经过艰苦努力才达到目标的。无论你是谁,如果你想出类拔萃,就必须付出非凡而艰巨的努力。
就像凌晨四点依然灯火通明的哈佛大学图书馆一样,优秀的孩子们总是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努力、积蓄力量,换取更好未来的更多可能。
03
我对“推宝宝”的理解
我一直认为,教育是最值得的投资。然而教育并不单单是学校教育,还包括最重要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
蒙特梭利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显而易见的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或家庭必须努力把孩子培养得优秀,而不是任由孩子随心所欲,而且并不是只有高学历、学区房、物质基础雄厚或人脉广泛的父母才能做好教育。
如何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引导孩子成长?我的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不通过先进的教育来限制孩子
作为父母,当我们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将教育重心转向“别人的孩子”时,我们的内心常常会感到焦虑。
焦虑的父母很难养育出健康、冷静的孩子。
网上曾有一篇名为《牛蛙的悲剧》的文章很受欢迎,作者是上海一位68岁的退休教授,他讲述了自己家为孩子打了三年“牛蛙战”却不幸以失败告终的真实经历。
为了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孩子三岁起父母就不断鼓励,每天进出各个培训机构,提前学习英语、各种知识,每天、每周、每月还要接受妈妈设定的KPI考核。
在多重压力之下,孩子患上了图雷特综合症,不仅无法进入名校,还在心里埋下了自卑的种子。
真的是很让人心痛,很遗憾。
美国教育学者劳伦斯曾做过一个统计:从学术氛围浓厚的幼儿园毕业的孩子,长大后有一半会面临情绪障碍,而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毕业的孩子,只有6%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每个孩子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应在适当的年龄学习适当的知识,养成良好的身体、智力、性格和行为习惯。
家长不应超越子女所定的规则,否则,一味追求赢在“起跑线”,就可能输在“终点线”。
2.发掘孩子的潜能,为他们提供全面的培训
在我的家庭中,我们都认同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我和家人在教育的方向上发生过一些争执。
我目前正在为妹妹选择小学,家里的长辈希望她能上名校,但我认为过分追求学业内容并不是最好的模式,最重要的是教育要培养孩子各方面的素质,让妹妹掌握学习的能力。
因此我会带妹妹去参观不同的学校,结合不同的活动,观察妹妹的兴趣和特长。最后我绝对不会根据单调的排名来选择学校,而是会根据妹妹的潜力和喜好来选择。
英国最好的中学伊顿公学的校长说:“伊顿期望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尊重他人的差异,并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和工作。”
好的教育,需要父母学会“看”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兴趣点,帮助孩子放大优势和潜能。
3. 激发孩子内在学习动力,助力孩子成长
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安吉拉·达克沃斯在TED演讲《坚毅》中指出:“坚毅指的是对长期目标持久的热情和坚持。它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比智商、考试成绩、家庭收入或社交能力等其他因素更重要。”
我有一位朋友,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她告诉我,最感谢父母给予她的支持,通过游戏、奖惩机制的设立点燃了她求知的欲望,鼓励她做任何事都坚持不懈。
对于孩子来说,在学习上,只有充满热情、自我驱动的坚持才是真正的坚持,才能真正走向优秀与幸福。
在日常生活中,我时刻注意引导姐姐、弟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在社会实践中树立他们的自我责任意识。
没有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生,孩子需要自己去探索,当孩子有求知欲,能自主学习,能坚持到底,就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4. 帮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
我一直坚信,读书是世界上最简单、最方便的事情,而且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平等地享受同一本书。
美国教育部网站明确指出:“会读书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会学习的孩子一生都会成功。”遗憾的是,中国孩子的读书量仅为美国孩子的六分之一。
读书让人头脑清醒,让人视野更开阔,眼界更高,能感知超越认知局限的事物。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也说过:书籍是航行在时代浪潮中的思想之船,细心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人。
Sharon 的私人谈话
什么样的孩子才算优秀?
我认为,优秀并不意味着成为总统、赚很多钱或改变世界。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站在顶峰。
如果孩子有正确的价值观,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并为之付出全部的精力,有能力发现幸福、创造幸福,这就够了。
您觉得如何?欢迎留言讨论。
✨
关于作者
我是Sharon,两个混血宝宝的妈妈,留学多年,毕业于常春藤名校,在跨国投行工作,后来从事母婴行业十余年。希望和大家在中西文化的融合碰撞中,发现更多育儿的惊喜。动动手指加颗星,还有更多福利!
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