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原戏曲在中原大地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转弱的复杂过程。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各个剧种都承载了河南悠久先进的地域文化。河南的文化繁荣离不
中原戏曲在中原大地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弱的复杂过程,历经数百年的演变,每一种戏曲类型都承载着河南悠久、先进的地域文化。河南的文化繁荣离不开中原戏曲,中原戏曲的发展也离不开河南肥沃的文化土壤。近年来中原戏曲的繁荣发展,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中原经济的腾飞和发展。河南的文化产业要想做大做强,离不开中原戏曲的文化支撑。长期以来,中原戏曲如同河南少林寺一样,成为河南的文化名片,具有浓郁的河南地方文化特色。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这片肥沃的文化土壤上,孕育并成就了中原戏曲文化的发展。 中原戏曲文化已成为拉动中原经济的一大文化引擎,助力经济大省河南快速前进。
中原戏曲深深扎根于中原地区,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的鲜明特色不仅体现在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上,更体现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上。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原戏曲的几大特色,共同领略它的魅力。
集体创作,乡土气息浓厚。中原戏曲源于河南民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戏曲中栩栩如生的对白、朴实的旋律、栩栩如生的表演、贴近生活的素材,都体现了中原戏曲的地方特色。中原戏曲主要反映平民生活的故事,都是普通百姓能看懂、有切身感受的内容。中原戏曲本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大众性、易于传播性。集体创作、群众参与是中原戏曲独特的创作方式,甚至很多创作出来的戏曲作品,演出后都要征求观众、戏迷的意见,随时随地都在创作、修改作品,这也是我们看到同一部戏曲有多个版本的深层次原因。这是戏曲民间创作的特点决定的剧本的差异性。戏曲创作者的文化生活环境戏曲文化,也决定了中原戏曲的大众性特点。创作戏曲作品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群众欣赏,所以戏曲作品的好坏,最终还是要由群众来评判。 群众的认可是戏曲作品广泛传播的价值所在,这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戏曲内容的审美世俗化。祥符派豫剧大师、豫剧创始人范萃庭曾说:“戏曲剧本是写给推车的、挑夫的、卖葱的、摆地摊的。”
口传心授,灵活多变。中原戏曲是原产于中原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它的起源决定了中原戏曲民间音乐的属性,使它们与戏曲、歌曲等音乐形式有很大区别。河南戏曲音乐的传播特点决定了学习形式多为口传心授、集体教学,一般选择一个教学场所直接进行。如今许多电视节目上仍有戏曲教学节目,老师还是一句一句教,学生学一句,在模仿中学习,在学习中模仿。中原戏曲浓郁的本土唱腔,有效地缩短了普通百姓与中原戏曲的心理距离。中原人民通过曲调合理、易记易学的戏曲故事唱腔,在社会上宣传和教育真善美,发挥戏曲艺术的社会教育功能,使广大群众在娱乐中接受文化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中原戏曲初形成时,就在民间流传。 其传播方式受到教育程度——文盲、不会写字,客观物质条件——没有纸笔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戏曲的传承主要靠师傅的言传身教,口耳相传、心传心授。因此,无谱无谱的口头演唱成为中原戏曲传播的主要方式。由于演唱没有固定的谱子和演唱依据,学习者常常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个人的喜好,加入新的创作内容。但从这个方面来看,中原戏曲的演唱是相当灵活的。
受众面广,娱乐性强。中原戏曲具有群众性、娱乐性。随着它在群众中的不断流传。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剧团也越来越多,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专业剧团的不足。随着这些社会剧团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戏曲的商业文化,如城市中的戏曲广场、戏曲社团、戏曲茶馆等。在实际的社会服务中心,社会戏曲团体和国营戏曲团体肩负着繁荣戏曲文化市场、娱乐群众生活的重任。这些戏曲团体以演戏为生,长期活跃在农村、城市、厂矿、乡村,成为宣传、传播中原戏曲文化的载体,为丰富戏曲文化、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需求默默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戏曲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也遇到了各种现实问题,比如人才缺口、资金不足、场地有限、宣传渠道单一等。我们呼吁政府大力扶持民间剧团,从政策、资金、人才等入手,让这些基层戏曲工作者能为人民表演更多更好的剧目。
唱是主要部分,说是辅助部分。一个剧种最有代表性的特征是它的编排、唱腔和语言,而唱腔的运用必须与曲调、语言相结合。可以说唱腔是戏曲的灵魂和特征。唱腔是歌唱、发音、声音运用等方面的表现技巧。中原戏曲的风格与北方人豪迈粗犷的性格有关,多为高亢粗犷、庄重雄壮、跌宕起伏。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中原戏曲流派繁多,他们长期从事戏曲演唱,几十年如一日地苦练真功夫。 中原地区较大的戏曲流派有陈(素贞)派、常(香玉)派、崔(蓝田)派、颜(李品)派、马(金凤)派、张(秀云)派等。中原戏曲同其他戏曲类型一样,以唱为主,让观众在唱腔中感受到戏曲唱腔的魅力,让观众在优美的唱腔中感受到人生哲理。中原戏曲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天已经形成了不少相当成熟的流派。各流派的唱腔风格也有很大差异,但共同的一点是剧目唱腔比对白多得多,几乎占到整部作品的96%以上。戏曲的对白只是戏曲的点缀而已。听过戏曲很久的人都知道,不管是传统还是现代的剧目,都会有相当多的唱腔片段来展现唱腔的魅力。 个别唱段有的多达100多个乐句。如传统戏曲《花枪对决》中,姜桂枝的自叙段“我的故乡在南阳”竟有120多个乐句,充分体现了戏曲以唱为主的特点。再如民间戏曲《老余婆劝架》,可谓把“唱”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一个新的高度。戏曲从头到尾都是唱,没有加一句台词。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中原戏曲并不是一句空话。
中原戏曲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魅力,为中原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因此有必要详细探究中原戏曲在弘扬中原文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感受其文化价值。
传承中原文化,深化文化底蕴。中原戏曲的形成,依托于中原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戏曲的本意是描写生活、反映生活、改变生活。中原戏曲剧本的创作素材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大体可分为传统戏曲和现代戏曲。中原地区传统戏曲多以爱国、忠孝等为题材进行创作演出,现代戏曲多以新农村建设、党的好政策、好干部、自谋职业等为题材进行创作演出。中原戏曲作品的创作演出始终把握时代脉搏和主旋律,通过优秀的戏曲作品,轻松自然地向全国、向世界推介河南优秀、先进的文化,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 崔兰田、范翠婷、常香玉、马金凤等老一辈豫剧艺术家为中原戏曲的发展、传播和弘扬作出了巨大贡献。《替父从军的花木兰》、《精忠报国的穆桂英》等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加深了人们对河南文化和河南人的了解,充分展现了河南人忠厚、正直的中原品质。戏曲本身的功能就是文化传播和创新,不能只从审美的角度去看待戏曲,戏曲已经成为宣传河南、推广河南、引领河南经济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展现河南形象,推动戏曲文化建设。豫剧是河南各地方剧种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地方剧种,它起源于河南、发展于河南、繁荣于河南,它普及和兴盛的源头就是河南文化,它根植于中原沃土,这片土壤具备了它生长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文化养分,所以豫剧始终保持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始终展现和传播中原优秀深厚的历史文化,为河南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大省的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保持豫剧创作独具的地方艺术特色,继续走传统戏曲与中原优秀文化精神相结合的道路,讴歌新时代、新生活,把新时代的河南精神、河南战略引入到现代戏曲创作中,通过戏曲把新时代河南人的精神面貌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把文化交流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互帮互利、共赢新局面。为进一步实现河南戏曲文化强省战略,凸显中原戏曲的桥梁纽带作用,贡献智慧和力量。
丰富地方戏曲文化,使人民生活幸福美满。豫剧是中原地区一张靓丽的名片,长期受到河南地域文化的滋养,给河南人的精神家园增添了不少情趣,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发挥了良好的文化调节剂作用。城市、乡村各级各类戏曲文化舞台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此外,城市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庙会文化都离不开戏曲,戏曲已成为河南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盛宴和精神食粮。正如民间俗语“三天不吃盐也要看崔蓝天”一样,体现了人们在娱乐中可以提高幸福指数。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在中原地区的大、中、小城市、县城,公园、广场、河边等公共场所,经常可以看到自娱自乐的群众戏曲队。 他们三五成群,一根简单的话筒、两根弦就能完成表演。即使没有服装和道具,周围也会围观不少人,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唱着、学着,有的热情观众甚至转眼间就成了台上的演员。如郑州市人民公园小广场、碧沙岗公园北门、紫金山公园山坡上,常常有几支固定的团体同时演唱;在滑县西湖广场、古街,每天早晚都有十几支由豫剧爱好者自发组成的乐队和演员在那里演出。社区文化是一个城市人民文化的缩影,近年来,随着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加大,各种大大小小的豫剧社团纷纷进社区提供服务,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每逢节假日或者谁家有喜事要庆贺,大家就干脆搭个舞台,把著名的豫剧艺人、著名剧目、著名段子搬上舞台,因为河南人人都会唱几段豫剧。社区演出中,演员就是观众,观众就是演员,彼此熟悉,相互了解,交流没有任何障碍。在极大丰富了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居民的群体意识,有效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搭建寻根文化平台,传播中原戏曲文化。“河南戏曲文化周”活动的顺利开展,让河南人获得了戏曲文化的存在感、满足感和自豪感,让河南以外的观众近距离地通过戏曲文化了解河南,进而了解河南人的坚韧、善良、好客。此外,通过范军的《河南人爱说话》、萧湘玉的《河南人》,将河南人的率真、热情好客、勤劳勇敢通过戏曲呈现给世人,大大改变了外界对河南人的误解,正如萧湘玉在《河南人》中唱的那样“黄河奔流不息,孕育了我们的身躯和中原的灵魂;平凡的河南人,踏实的河南人,无畏的河南人,侠义的河南人;灿烂的文明贯穿古今,锻造了我们的胸怀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河南人”。 》和范军的《河南人爱说话》等都精准传播了河南人的光辉形象和文化。再如豫剧通过梨园春走进台湾,中原戏曲的艺术魅力无形中加强了两岸民众的相互认同,促进了两岸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一个崭新的河南形象迅速走近台湾同胞的感情,让台湾同胞听到了家乡腔。2006年,豫剧在悉尼、南美等地进行了多场演出,让外国友人感受到了中华文化和豫剧文化。这些做法促进了豫剧文化的传播、创新和发展,为中原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为繁荣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为中部地区崛起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综上所述,要下大力气选拔培养具有综合素养、戏曲情怀、协调能力强的全能型戏曲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大对中原戏曲发展创新的投入和鼓励,让传统中原戏曲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践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优先战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应有的力量。(作者:郑州师范大学副教授 孙晖)